《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3日晚写道:“从汽车到战斗机:中国新出口限制或对全球造成沉重打击。新规严禁向任何国家出口用于军事装备的材料或零部件,这在欧洲引发了地缘政治层面的震动。 此外,全球汽车产业似乎是受冲击第二严重的行业。一辆普通燃油车的电动马达内可能装有40多块稀土磁铁,用于驱动刹车、座椅、方向盘、电动车窗等系统。电动汽车的稀土磁铁用量更大。” 但稍加琢磨便会发现,这样的表述更像带着滤镜的情绪化渲染,与事实相去甚远——中国的新规从不是针对全球的“重拳”,更不是要给欧洲制造麻烦,恰恰相反,它是对关键资源负责任的管理,是守护和平、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理性之举。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稀土究竟是什么角色。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矿产,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就拿汽车产业来说,一辆普通燃油车的电动马达里,足足装着40多块稀土磁铁。 从刹车的灵敏响应到座椅的调节、方向盘的转向,再到电动车窗的升降,每一个顺畅操作背后都有稀土的支撑;而电动汽车对稀土磁铁的需求量更大,几乎是燃油车的数倍之多。 正因如此,《纽约时报》才特意将汽车产业列为“受冲击第二严重的行业”,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的新规明确指向“用于军事装备的材料或零部件”,对于汽车制造这类合法的民用经济需求,从未设置过障碍。 欧洲的汽车企业只要按照正常流程依法依规申请,完全能拿到生产所需的稀土材料,既不会影响生产线的运转,也不会打乱市场的供应节奏。所谓“汽车产业受冲击”,更像是凭空臆想出来的焦虑,没有任何实际依据支撑。 再往深一层看,中国出台稀土管制政策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为了“卡脖子”,而是为了优化关键矿产的利用效率。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每一分都该用在刀刃上,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改善民众生活的正经事上,而不是被某些国家拿去制造武器,破坏世界和平。 这一点,中国始终光明正大,没有任何藏着掖着的“阴谋”,完全是摆在台面上的“阳谋”:你若用稀土发展经济、造福百姓,我们愿意合作共赢;你若想拿稀土搞军事化、威胁和平,那不好意思,这样的需求我们绝不满足。 可《纽约时报》的报道却刻意回避了这一核心意图,一门心思放大“全球冲击”的恐慌感,对欧洲的“震动”更是大书特书。但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清楚,欧洲真正关心的是汽车、新能源等产业的稳定发展,而中国的新规不仅不会影响这些领域,反而能倒逼全球产业链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产业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这难道不是对欧洲产业长远发展有利的事吗?所谓的“震动”,与其说是政策带来的冲击,不如说是某些势力刻意煽动的情绪,是想借此抹黑中国的发展政策,转移国际社会对其自身军事扩张的注意力。 有人可能会问,稀土管制真的能起到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是全球稀土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在稀土的开采、冶炼、加工等环节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 通过合理的出口管制,不仅能有效遏制稀土流向军事领域,更能强化中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领先地位。要知道,新能源产业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而稀土正是新能源设备的核心材料之一。 中国通过规范稀土使用,相当于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划定了“安全线”,确保这一领域的发展始终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不是被短期利益或军事需求带偏。 反观美国等一些国家,一边高喊“全球供应链安全”,一边却将关键资源与军事政治挂钩,动辄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限制出口。如今中国基于和平与发展的目的出台稀土管制政策,这些国家反而跳出来指责“影响全球”,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吗? 《纽约时报》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本应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却选择站在双重标准的立场上,刻意夸大中国政策的负面影响,这样的报道不仅缺乏新闻职业道德,更会误导读者,加剧国际社会的对立与误解。 其实,看待中国的稀土新规,最关键的是要认清一个事实: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链的稳定安全,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中国的政策不是要“打击”谁,而是要引导全球资源朝着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和平的方向流动。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与其被《纽约时报》的情绪化报道牵着走,不如主动与中国加强沟通合作,共同探索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路径,让稀土真正成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促进产业升级的纽带,而不是被地缘政治炒作的工具。 说到底,中国的稀土新规不是“全球打击”,而是对和平与发展的坚守,是对资源负责任的态度。那些刻意渲染恐慌、抹黑中国的声音,终究会被事实打脸。 未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们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稀土政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更能为全球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为世界和平的稳定大局贡献积极力量。
美国为迫使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取消了台积电、三星等半导体制造商的许可豁免,并切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