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10月13日报道:“荷兰政府以担忧关键技术可能被转移为由,对中国芯片制造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14 07:28:33

联合早报10月13日报道:“荷兰政府以担忧关键技术可能被转移为由,对中国芯片制造商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采取干预措施,冻结公司资产。 闻泰科技则指责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国安为借口冻结安世全球运营,强调公司绝不会屈服于外部政治压力,并已启动一切法律与外交途径,要求荷方撤销决定。” 这场风波看似是单一国家的监管行动,实则是美欧遏制中资、维系技术霸权的典型操作,所谓“安全担忧”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幌子。要弄清事件本质,得先看看安世半导体究竟是家怎样的企业。 这家源自飞利浦半导体部门的公司,深耕的是成熟的功率分立器件领域,并非什么尖端涉密技术载体。2019年闻泰科技收购它时,每一步都走得合规合法,不存在任何暗箱操作。 被中资收购后,安世的发展非但没有“威胁安全”,反而给荷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五年来贡献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在当地及德国、英国等地设有研发与制造中心,雇佣数千名员工,妥妥的“纳税大户”和“就业引擎”。 这样一家合规经营、贡献卓著的企业,何来“技术转移风险”?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连最基本的事实支撑都没有,更像是凭空捏造的“欲加之罪”。荷兰政府的操作有多离谱?9月30日下达的部长令,直接冻结了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调整,有效期长达一年。 更荒唐的是,当地法院还同步采取紧急措施,暂停了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硬生生将中方的合法控制权架空。市场经济最讲究契约精神,荷兰这种动辄用行政指令干预企业运营、用司法手段颠覆公司治理结构的做法,无疑是对商业规则的公然践踏。 再往深想,荷兰真的是“主动出击”吗?恐怕未必。2023年,荷兰就已跟进美国的对华芯片设备出口限制,如今针对安世的操作,不过是这一策略的延续。更耐人寻味的是,英国此前也曾以“技术主权风险”为由,强制安世剥离纽波特晶圆厂股份。 一荷一英,一前一后,操作手法如出一辙,这难道只是巧合?显然不是。这背后是美欧在半导体领域“技术脱钩”战略的具象化落地,目的就是形成合力遏制中资高科技企业,维护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荷兰不过是这场大戏里的“执行者”,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谁,明眼人一看便知。 安世为何会成为被盯上的目标?答案藏在它的市场地位里。作为全球功率分立器件领域的巨头,其小信号二极管、ESD保护器件等多个品类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规级Power MOS更是稳居全球第二。 尤其在欧洲汽车芯片市场,安世占据着28%的份额,2025年上半年营收中更是有近60%来自汽车板块。更关键的是,它掌握的第六代超结MOSFET技术,直接关系到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供应链。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产业竞争的重中之重,而车规级芯片就是其中的“心脏”部件。欧洲想在这场竞赛中保持优势,自然容不得一家被中资控股的企业占据如此关键的位置。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借国家安全之名,行技术护盘之实”的闹剧。 欧洲自己也清楚,安世的技术和产能对当地汽车产业有多重要——车规级芯片的AEC认证往往需要15年时间,新进入者根本难以撼动现有格局。如果真的把安世逼到绝境,欧洲车企首当其冲会面临“芯片荒”,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的产业链。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选择了政治优先,宁愿牺牲产业利益也要遏制中资。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会割裂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更会拖慢整个行业的创新节奏。闻泰科技的强硬反击,恰恰戳破了这场闹剧的虚伪。 公司明确表示绝不会屈服于外部政治压力,一边谴责个别外籍管理层借政治力量夺权的行径,一边通过法律和外交途径维权,要求荷兰撤销错误指令。这种态度绝非虚张声势——被收购以来,安世在闻泰的带领下实现了“脱胎换骨”。 营收峰值达到23.6亿欧元,毛利率从25%飙升至42.4%,2024年更是实现“零负债”运营,研发投入五年间从1.12亿欧元增至2.84亿欧元,专利申请量从每年十几件暴涨到2024年的110件。实打实的业绩摆在那里,谁在真正推动企业发展,谁在借机搞政治操弄,一目了然。 这场风波给所有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当商业被政治绑架,当契约精神让位于地缘偏见,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将荡然无存。欧洲一直标榜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可荷兰的做法却与其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 所谓“技术脱钩”,从来不是保护自身安全的“盾牌”,而是制约发展的“枷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球合作,任何试图搞“小圈子”、筑“隔离墙”的行为,最终都会自食恶果。安世半导体事件不是终点,而是全球技术竞争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它让我们看清,某些国家口中的“国家安全”不过是维护霸权的工具,所谓“技术保护”本质上是害怕竞争的体现。闻泰科技的抗争,更是在捍卫全球产业链的公平与正义。当闹剧落幕,那些践踏规则的人,终究要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

0 阅读:2

猜你喜欢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