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便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中南海仪鸾殿内的烛火一夜未熄。李莲英跪在冰冷的金砖地上,看着太医们一次次摇头退下,直到总管太监喊出“太后宾天”的那一刻,他紧绷的神经骤然断裂,一口鲜血险些吐出来。四十多年来,他从梳头房的小太监做到权势滔天的总管太监,靠的从来不是什么真本事,而是慈禧太后这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如今树倒了,他这个依附其上的藤蔓,随时可能被狂风连根拔起。 慈禧入殓那天,李莲英亲自为她梳理最后一次头发。镜中曾经容光焕发的老佛爷如今面色蜡黄,他的手忍不住颤抖——这双手曾为她盘起精致的旗头,也曾为她传递过无数影响朝局的密信,更曾接过王公大臣们送来的奇珍异宝。可现在,这些都成了过眼云烟。他知道,宫里那些憋了几十年的怨气,很快就会朝着他这个“二总管”(仅次于慈禧的心腹太监崔玉贵,但权势更盛)倾泻而来。 果然,慈禧下葬后没几天,宫里的气氛就变了。隆裕太后虽然懦弱,但身边的太监们早已蠢蠢欲动,想趁机扳倒李莲英这个“前辈”。更危险的是,摄政王载沣对他积怨已久。当年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李莲英作为慈禧的眼线,没少在中间传递“指令”,载沣一直认为是李莲英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哥哥。朝堂上,御史们也纷纷上奏,弹劾李莲英“专权误国”“贪赃枉法”,要求抄家问斩。 李莲英却异常冷静。他没有像其他太监那样惊慌失措,也没有试图攀附新的权贵,而是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他将慈禧太后赏赐的所有珍宝、字画、房产全部上交内务府,甚至包括那柄象征着他特殊地位的翡翠朝珠。他在奏折里写道:“奴才受太后恩宠四十年,所获赏赐皆太后之物,今太后归天,奴才不敢私藏,愿悉数归还,以表忠心。”这一手以退为进,既堵住了“贪赃”的口实,又向隆裕太后和载沣示弱——我已一无所有,构不成威胁。 第二件,他主动向隆裕太后请辞。他声泪俱下地说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再也无法为朝廷效力,只求能出宫养老,了此残生。隆裕太后本就对他没什么好感,但也忌惮他在宫里几十年的根基,见他主动退让,便顺水推舟地准了,还赏了他一笔养老钱,算是给了慈禧一个面子。 第三件,也是最关键的一件,他在离宫前找到了袁世凯。此时的袁世凯正因“足疾”被载沣罢黜,闲居河南彰德,但势力仍在。李莲英当年在慈禧面前没少为袁世凯说好话,两人算是有旧交。他给了袁世凯一笔巨款,只说了一句话:“袁大人,奴才的后半辈子,就拜托您了。”袁世凯何等精明,立刻明白李莲英是在为自己找后路,便点头应下——他也需要在宫里留个眼线,李莲英无疑是最佳人选。 离宫那天,李莲英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布长衫,没有前呼后拥,只有两个心腹太监送他到宫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那红墙黄瓦的紫禁城,眼神复杂。这里埋葬了他的青春,也成就了他的权势,如今他像一片落叶,被风卷出了这座牢笼。 出宫后的李莲英深居简出,住在北京棉花胡同的宅院里,从不与外界往来。有人说他富可敌国,藏了无数金银;也有人说他被仇家追杀,早已隐姓埋名。直到1911年,他病逝的消息才被公开,隆裕太后还特意下旨,按太监最高规格将他厚葬在海淀恩济庄的太监墓地。 可世人不知道的是,李莲英的墓里只有一颗头颅和一条辫子,身躯早已不知去向。有人说是载沣派人斩了他的尸,也有人说是他当年得罪的人报了仇。但无论真相如何,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最终还是成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他靠慈禧上位,也因慈禧的死而跌落,一生机关算尽,终究没能逃得过“伴君如伴虎”的宿命。
1901年,慈禧为讨好洋人,下令让军机大臣赵舒翘自尽,赵舒翘先后吞下黄金、鸦片和
【35评论】【1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