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处捡废品,引人嘲笑。谁料,20年后,众人却含泪说:“我们为他骄傲!” 没人知道,这位时年36岁的画家怀里揣着一封神秘信件,信纸已经泛黄,是他姑妈从英国寄来的,只有短短一行字:“家族重任托付于你,见信速来。” 更没人料到,这个被骂作“崇洋媚外”的男子,将来会打扮成乞丐模样,在英国街头捡了整整十五年废品。 赵泰来的姑妈是位传奇人物,旅居英国多年,平时深居简出,当赵泰来到达伦敦后,才发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竟然住在占地近600亩的私人庄园里。 更让他震惊的是,姑妈带他走进地窖的那一刻,尘土飞扬中,数不清的青铜器、瓷器、书画堆叠如山,一些青铜鼎上还沾着干涸的泥土。 “这些都是咱们赵家几代人攒下来的宝贝,”姑妈的声音在空荡的地窖里回响,“你曾外祖父伍廷芳,清末时出任驻美公使,后来还在民国担任外交总长,这些文物,有些是他当年千方百计保护下来的,有些是家族世代收藏的。” 赵泰来抚摸着一尊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手指微微发颤,姑妈严肃地看着他:“我有两个要求,第一,这些宝物永远不能变卖,第二,你必须让它们最终回到中国。” 这个承诺重如千钧,1992年姑妈去世后,赵泰来成为遗产唯一继承人,包括庄园和所有收藏品,当他清点完整批藏品时,差点瘫坐在地。 仅各类书画就有近5万幅,包括明代董其昌、清代郑板桥的真迹,青铜器、瓷器、玉器超过6万件,年代从商周跨越到明清;还有一批罕见的青铜编钟和唐代金银器。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英国法律对遗产征收高额税赋,若要完整保留这批文物,需缴纳巨额遗产税,更棘手的是,一些海外文物贩子闻风而来,开出天价想要购买其中几件珍品。 赵泰来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白天继续作画卖钱,晚上化身“拾荒者”,到处捡废弃纸箱和泡沫塑料。 邻居们经常看到这个东方男子推着破旧手推车,在垃圾堆里翻找,都把他当成笑话,有人甚至故意把易拉罐扔到他脚下,调侃道:“中国人,这个能卖好价钱。” 他穿着最破旧的衣服,啃着干硬的面包,把卖画所得和捡废品换来的每一分钱都攒起来,朋友们逐渐疏远他,觉得这个人疯了。 没有人知道,每个深夜,这个“乞丐”回到庄园后,都要小心翼翼地清洗、分类、包装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 包装材料全靠捡来的废纸箱和泡沫,运输成了更大难题,赵泰来联系了中国驻英使馆,表明捐赠意愿后,自己承担了全部运输保险费用。 为了一件西周青铜鼎的安全运输,他连续三个月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的钱全部用来购买特制防护材料。 2005年,第一批文物运抵广州时,专家们打开箱子后全都惊呆了,江苏省盐城市博物馆馆长席英树记得当时场景:“我们原本以为就是普通捐赠,没想到开箱后看到的是商周青铜器、元代青花瓷、明代唐伯虎的真迹,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赵泰来持续捐赠了十余年,总计向中国华侨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机构捐赠文物5万余件,专家估算市场价值超过8亿元,但他从未收取过分文报酬。 2011年,赵泰来的故事被媒体偶然发现,当年嘲笑过他的人们这才恍然大悟,那个被他们视为“疯子和乞丐”的中国人,竟然用最卑微的方式,守护着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位曾讥笑过他的英国邻居在接受采访时哽咽道:“我们以为他是个可怜的异乡人,没想到他才是最高贵的绅士,我们为他骄傲!” 如今,在广州艺术博物院“赵泰来捐赠厅”里,那些历经沧桑的文物静默地诉说着一个关于承诺与坚守的故事。 赵泰来依然住在英国,过着简朴的生活,最大的乐趣是收到国内博物馆寄来的展览画册,他常对朋友说:“我只是一个暂时的保管者,这些宝贝终究要回家。” 信息来源:《广州艺术博物院年鉴·赵泰来捐赠专刊》(2005-2011卷)、英国《泰晤士报》2011年9月15日专题报道《垃圾堆里的珍宝守护者》
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5 15:41: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