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吴王阖闾觉得蒸鱼味道鲜美,便将吃剩的半条鱼赐给小女儿,不料小女儿居然气得拔剑自刎,吴王伤心欲绝,竟让数人为女儿殉葬。 胜玉公主那年刚满十五,正是将天真与骄傲揉碎了捏成性子的年纪,她盯着眼前半条冷却的蒸鱼,脸颊渐渐涨红,在满座宗亲的注视下,她突然推开食案站了起来:“父王用剩食羞辱我,不如让我以死明志!” 话音未落竟真的拔出腰间短剑,血光溅落在雕花地砖上,这段骇人记载见于《吴越春秋》,短短数行写尽了一场宫廷悲剧的爆发。 后世人很难理解,为何半条鱼能引发如此极端反应,其实若细看《吴越春秋》上下文,便会发现这不是单纯的耍性子。 当时吴国正与楚国对峙,阖闾连日与将领商议军务,竟在宴席上三次忽视女儿的问候,赐鱼举动在胜玉眼中成了最后确认,在父王心里,她与吃剩的鱼肉毫无区别。 更关键的是,这位公主名字“胜玉”本就暗藏玄机,有学者考证这可能是后人音译,古吴语中或与“胜欲”谐音,暗示着过分好强的性子。 她自幼习剑术、通兵法,在遍地英雄的吴宫长大,自尊心比寻常女子更盛十倍,阖闾常带着她巡视军营,甚至允许她与武士切磋,这些特殊待遇编织出公主的骄傲,也让她更难忍受当众“羞辱”。 女儿的血还未擦净,阖闾就做出了更惊人的决定,据《越绝书》补充记载,送葬队伍行至阊门外时,突然有白鹤群衔着冥币盘旋而下。 围观百姓正惊叹天现异象,葬队中竟跳出数百名经过训练的壮士,跟着鹤群冲向送葬人群,这些被选中的殉葬者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推入早已备好的墓穴,墓门封死时,最后几声惨叫混着尘土沉入黑暗。 这个看似荒诞的殉葬方式,实则藏着政治智慧,阖闾心腹伍子胥后来透露,殉葬者中多半是政敌的亲信或是潜在叛乱者。 吴王借葬礼一举两得,既抚平了丧女之痛,又清理了朝堂,此事在《吴地记》中得到佐证,当地至今留有“玉墓”地名,相传就是胜玉葬处,民间叫它“坑杀冢”。 深究起来,蒸鱼悲剧背后是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缩影,当时周天子权威扫地,各国卿大夫弑君事件频发,连父子兄弟相残都成了常事。 孔子正在此时周游列国,高呼“克己复礼”,恰是因为目睹了太多类似的血腥荒唐,胜玉的过度刚烈,阖闾的残忍手段,都是乱世中人性扭曲的投影。 值得玩味的是,吴国宫廷的悲剧从未停止,胜玉死后不久,阖闾弟弟夫概叛逃楚国,太子波早亡,最终继位的夫差用属镂剑赐死伍子胥,自己也落得亡国下场。 似乎那半条蒸鱼溅出的血,早早预示了吴国王室的命运轨迹,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叹息:“吴室之乱,始于闺门。” 站在现代回望这场两千多年前的悲剧,或许会觉得古人可笑又可悲,但若细想,今日父母子女间的误解、权力对人的异化,何尝不是换了一种形式重演。 信息来源: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东汉·袁康《越绝书》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唐·陆广微《吴地记》古迹辑录
很多人对骑兵没概念,被小说和电视剧坑惨了,动不动就“三十万铁骑南下”。实际几百骑
【80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