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副团长正要发火,却发现,日军的枪声停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初,山东鲁中地区寒风刺骨,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第二团正在筹划一场硬仗,徐家楼据点堵在交通要道上,像钉子一样卡住了根据地的咽喉,据点是座三层混凝土碉堡,墙体夹着碎石,炮弹打在上面只留下白印子,几乎毫无作用,更麻烦的是,围墙厚实,碉堡之间火力互相支援,普通进攻方式根本靠不上去,部队试了几次正面突击,伤亡不少,局势一度陷入僵局。 在这种情况下,王凤麟决定换一种打法,他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东北抗联出身,熟悉爆破理论,脑子里永远都有备用方案,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刘厥兰,这个从小在矿井里练出来的小伙子,熟悉炸药的脾气,干活不声不响,但每次都能找到最合适的爆破位置,几年前参军后,凭着矿工经验加上王凤麟的指导,逐渐成了部队里的爆破骨干。 王凤麟给刘厥兰布置了任务:从据点的侧翼接近,设法把炸药放到碉堡地基附近,用定向爆破把整座墙体掀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任务,敌人警戒严密,照明弹和机枪随时准备清扫前沿阵地,刘厥兰背着二十多斤炸药,从夜幕下出发,悄悄绕向据点侧面,他匍匐前进,身上绑着自制的防弹棉被,尽量压低身体减少目标面积,夜色里,他靠着地形掩护一步步接近。 途中,敌人突然打出一发照明弹,天幕瞬间亮如白昼,刘厥兰被迫滚进一条排水沟,沟里的冰水没过脖子,他不敢动弹,只能躲着静静等待光亮过去,两个多小时过去,他的手脚开始僵硬,棉袄被冰水泡透,炸药包也有点受潮,他咬牙爬出水沟,继续摸向目标,靠近围墙时,他本想找墙角最薄弱的基础部位,可手一摸全是冰冷光滑的石头,根本找不准点,他勉强选了个地方,把炸药包塞进一处接缝,用棉布固定好,然后拉燃导火索,转身往回撤。 炸药被点燃后,短暂的寂静被一声巨响打破,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把附近的尘土掀得老高,墙角处炸出一个大豁口,三米宽,乱砖散落一地,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碉堡本体竟然没有倒塌,远处观察的王凤麟一时间满脸阴沉,心想这次可能失败了。 可没等他发话,战场突然安静下来,敌人的机枪声戛然而止,探照灯不再扫视,整个据点像被抽空了力量,王凤麟举起望远镜,发现碉堡的射击孔没有动静,守军也没有反应,他立刻命令部队发起冲锋,战士们冲进豁口,没遇到任何抵抗,进入碉堡后才发现,地上躺着六十多个敌人,有的晕厥,有的口鼻出血,但几乎都还活着。 这场爆炸虽然没有炸塌碉堡,却意外地震晕了所有敌军,战后,王凤麟和刘厥兰一起分析原因,发现冲击波顺着墙体传入碉堡内部,在密闭空间里反复反射,形成了强烈的共振,犹如无形的雷声在小屋里炸响,把人震得失去了意识,他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冲击波爆破”,认为这是比硬炸墙体更有效、更省力的作战方式。 这次战斗后,徐家楼据点被成功拔除,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也打通了根据地的交通线,更重要的是,这次“错位爆破”带来的战术启发,迅速在部队中推广开来,在之后的茅茨据点、天桥崮战斗中,刘厥兰继续使用类似方法,不再死盯碉堡正面,而是利用爆炸的震荡效应,削弱敌人战斗力。 刘厥兰的名气也逐渐传开,由于常常需要贴着墙体操作,动作灵巧、胆大心细,战士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壁虎爆破手”,每次有疑难据点任务,总能看到他背着炸药,悄无声息地潜行在夜色之中。 王凤麟继续带领部队在鲁中抗战前线奋战,他不仅将这套冲击波战术写入部队教材,还亲自培训后续的爆破手,把经验一代代传下去,1942年,在一次鲁中战斗中,王凤麟带领爆破组前出时中弹牺牲,年仅三十一岁,他留下的战术理念却被更多部队采用,成为抗战时期一种实用而高效的攻坚方式。 刘厥兰在抗战后期继续执行多次爆破任务,经验越积越多,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地方参与重建,几年后又随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那里,他把炸药包裹上一层豆油,防止受潮,这种土法炸药在严寒条件下依然稳定,引起了敌人的极大困惑,甚至有美军俘虏说,他们以为是炊事班偷袭,因为炸药爆炸时居然伴随着淡淡的豆香。 战争结束多年后,刘厥兰退休,定居在泰安,他时常去烈士陵园扫墓,每次都会带上一块烤山药,放在一块无字碑前,那碑下面埋着的是王凤麟的衣物和一块炸毁庙钟留下的铜片,铜面风化严重,但还能看到隐约的“忠烈”字样,他说,那是他们一起摸索出的爆破心得,救了无数人的命。
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30 19:46: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