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日本为什么惧怕美国,惧怕苏联,甚至惧怕澳大利亚,却从不惧怕中国?归根结底,用一个字便可诠释,也是近代中国最缺乏的,那就是“狠”! 当今的日本,对美国和俄罗斯总是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可面对实力早已远超自己的中国,却时常按捺不住挑衅的冲动。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根源其实埋藏在二战结束后,不同国家为它写下的两份截然不同的历史脚本里。 第一份脚本,由美国、苏联和澳大利亚共同书写,这份脚本让日本从骨子里懂得了什么叫敬畏。美国两颗原子弹差点将广岛和长崎从地图上抹去,而苏联集结150万大军,如钢铁洪流般碾碎了日本引以为傲的关东军。 近五十万日本战俘被直接流放到零下四十度的西伯利亚。衣物单薄,缺医少食,在漫长的苦役中,数万人“失踪”,最终活着返回日本的寥寥无几。这给日本民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恐惧记忆。 这还不是全部,在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面对被围困的二十万日军,澳大利亚军队的做法更为直接,他们拒绝接受投降。那场丛林战役最终变成了一场歼灭战,日军死亡率超过八成。这彻底击碎了日军的侥幸心理。 如今,这种恐惧仍旧被现实不断加固。美军基地遍布日本全境,北方四岛则始终在俄罗斯的军事控制之下。历史上的痛与现实中的枷锁,共同构成了这份让日本不敢造次的敬畏脚本。 然而,当日本面对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时,它得到的却是另一份关于宽恕与道义的脚本。这份脚本本意高尚,却被日本的强权崇拜文化给彻底误读了。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周旋下,主动放弃了向日本派驻军队的权利,搁置了巨额的战争赔款,甚至在琉球群岛的主权问题上也选择了妥协,连岗村宁次这样的甲级战犯,最后也被释放回国。 这一系列操作,使得日本的战败体验里,唯独缺少了来自中国的严厉清算。这种“以德报怨”,在中国文化里是宽广的胸怀,但在日本却被解读成了实力不济和心存畏惧。 这种认知,在后来得到了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长期奉行和平外交,面对日本的挑衅,回应多以“谴责”为主。这种一以贯之的克制,反而加深了日本的误判。它敢于对中国龇牙咧嘴,是因为历史经验告诉它,这样做的代价似乎并不大。 它仗着有《美日安保条约》撑腰,就在钓鱼岛问题上频繁搞事,拦截中国渔船;在台海问题上大放厥词,这些冒险行为的背后,是它想在美国主导的秩序下,挑战那个被它误读的中国。 日本并非看不见中国的实力,三艘航母和歼-20战斗机就摆在那里。恰恰是因为看得太清楚,它才感到焦虑,急切地改造“加贺”号准航母,在西南诸岛新建军事设施。 日本的战略建立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判上,它错误地将中国的克制等同于无底线的退让,却忽视了一个大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 历史的惯性虽然强大,但中国不必去模仿谁的残酷,但必须用坚定的决心和行动,为日本清晰地划下那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彻底打破它基于历史误读的投机幻想。 当它真正明白,中国对他们的宽恕绝不等同于退让,自制绝不等同于妥协,那时的中日关系,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轨。
[太阳]日本为什么惧怕美国,惧怕苏联,甚至惧怕澳大利亚,却从不惧怕中国?归根结底
纸短情长啊
2025-08-20 15:41:59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