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农民将一巨石从嵩山顶上推下去,想听石头撞山发出的声音,当石头滚落时,一件泛着金色的薄片从石缝中掉了出来…… 嵩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深厚,早在夏商时期,它便被称为“嵩高”或“崇山”。《史记》中有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段文字的含义是,古代帝王选择在河洛之地建立自己的政权,嵩山作为其中的“中岳”,代表了天地之间的正统与中立地位。可以说,嵩山在古代帝王的心目中,象征着天命和权威的源泉,成为了国家政治中心的象征。 嵩山作为“中岳”在古代帝王封禅活动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封禅是古代帝王向天神和群神报告国家太平与统治成果的重要仪式。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承载着帝王通过祭天、祭地、祭神,向天下昭示自己“受命于天”的天命正统。封禅活动最早的记录出现在秦始皇的时代,但几乎所有帝王的封禅仪式都集中在泰山,唯有武则天,选择了嵩山作为她的封禅之地。 在封禅这项传统上大多由男性皇帝主导的仪式中,武则天的参与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政治声明:她同样具备统治权力,且她的统治有着与男性皇帝平等的正当性。嵩山的选择作为封禅地点,既是对历史的继承,也是一种创新。 金简的发现,揭示了武则天对封禅仪式的亲自参与。它不仅是一件简单的历史遗物,更是武则天权力象征的物化体现。金简上所刻的内容,显示出她对于国家、社会、甚至宗教仪式的深刻理解与掌控。它是一种通过文字和金属的结合,对于唐代历史学者而言,金简是研究武则天书法、她的政治理念以及她如何看待自身与帝位的关系的关键证物。 在武则天的治下,封禅仪式即是对天命的表彰,更是她自身政治理念的具象化。她通过这些庄严的仪式,表达自己与天命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封禅,武则天昭示了自己的皇权正当性,也让她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中获得了深远的象征意义。 回到1982年,一个秋日,嵩山却上演了一出非同寻常的故事。山顶上,年轻的屈西怀和几个同伴爬到了峻极峰。大伙儿都累得气喘吁吁,歇了一会儿,屈西怀这小伙子就又闲不住了。在那物资贫乏的年代,山里人找乐子的法子不多,不是在山头上吼几嗓子,就是推石头听回音。屈西怀选了后一个。 在峰顶四下寻摸了一番,屈西怀物色好一块大石头,准备往山下推。他一使劲,巨石便滚了下去。就在这石头翻滚的当口,一个闪着金光的薄片竟从石缝里蹦了出来。初看到这金灿灿的玩意儿,屈西怀还当是普通的糖纸,随手一抄就揣进了兜里。可仔细一瞧,这薄片沉甸甸的,比一般的纸张重多了。再定睛一看,上头还写着些古里古怪的字,一行行的,屈西怀认得几个,可合起来就不知道啥意思了。 带着一肚子好奇,屈西怀把这个金色薄片儿带回了家。一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见着了,说这莫不是什么金子打的文物?风声一传十,十传百,左邻右舍都跑来屈西怀家里看稀罕。众人纷纷议论,都夸屈西怀走运,这山上随手一推石头,居然还能捡着宝贝。过不了多久,一些从没见过的面孔也出现在屈西怀家门口。这些人手里拿着放大镜,端详着金色薄片上的每一处花纹,跟欣赏什么稀世珍宝似的。 消息越传越广,慕名而来的陌生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个自称古董收藏家的,对屈西怀这片金色薄片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一开始屈西怀还犹犹豫豫,可出价却一次比一次高。五万到手,十万都有人愿意掏。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初,十万块够买一条街的房子了。这么多钱,放到一个农民面前,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但这些诱人的价码,非但没让屈西怀高兴,反倒让他夜不能寐。每天白日里不断有人登门,晚上则辗转反侧,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事儿的对错。文物贩子来历不明,报的价也太离谱。这金色薄片要是当真这么值钱,那背后肯定大有文章。那个年代,倒卖文物的,多半都跟非法勾当脱不了干系。要是落到他们手里,指不定就给弄到国外去了。 思前想后,屈西怀最终下定决心,把这事儿上报给了当地政府。得知消息的官员们连忙赶来,对屈西怀的义举大加赞赏。面对政府工作人员,屈西怀毫不犹豫地把金色薄片交到了他们手中。这一刻,他的心头轻松了不少。从此,再不用为这事儿的去向而彻夜难眠了。 金色薄片被送到博物馆后,专家们仔细研究,发现它竟然是一件唐代武则天时期的金简,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位女皇帝的陵墓至今尚未被发掘,因此这块金简成了目前唯一可以确认属于武则天的遗物。除了材质珍贵,它背后所承载的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政府对屈西怀的义举进行了表彰,奖励了他1500元。屈西怀用这笔钱翻修了房子,日子过得更加踏实。但相比这些物质奖励,他更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很简单,慈禧此举也是曲线救国,这是慈禧死前做的
【109评论】【10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