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报 中国和欧盟同时宣布 11月1日,第一经济援引“中国贸促”公众号消息,中国国际商会与中国欧盟商会将于2025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十八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本届大会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意义较往届更为重大。 50年前中欧建交时,双方贸易额仅27亿美元,如今已突破8500亿美元,翻了314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军事科技领域的隐性联动——上世纪90年代,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虽未正式解除,却通过“军民两用技术”合作打开缺口,空客直升机的涡轴发动机技术、德国莱茵金属的材料工艺,都曾间接助力中国国防工业升级。 从地理与产业格局来看,成都既是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的起点,2024年发送量占全国18%;更是我国航空航天和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歼-20总装厂、成飞集成等核心企业均扎根于此。 欧盟企业界早有布局,宝马集团去年就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专攻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而这套技术的低温控制逻辑,与军用装备的环境适应性要求高度契合。 2008年金融危机时,欧盟顶住美国压力,与中国签署120亿欧元的空客采购协议,既帮空客度过难关,也让中国民航业获得技术转移。 反观美国,同期逼迫欧盟禁用华为5G,结果欧盟5G部署成本增加30%,工期延误两年。这种对比让欧盟明白,跟着美国“脱钩”只会得不偿失。 再看这次大会的核心议题,“绿色科技”“数字贸易”看似与军事无关,实则暗藏玄机。比如欧盟主推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既能用于新能源汽车,更能为无人机提供长航时动力;中国领先的5G-A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场景的低时延特性,可直接迁移至战场通信系统。 去年中欧联合研发的“伽利略”卫星导航兼容模块,就实现了与北斗系统的双向互操作,民用精度1米,军用加密后可达0.3米。 有观点认为,欧盟仍在配合美国推进“印太经济框架”,这需从欧盟的“双面策略”视角解读——经济上与中国深度绑定,安全上暂时依附美国。 但这种平衡正逐步被打破,今年6月欧盟发布的《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将“中美竞争”定义为“系统性挑战”而非“对抗”,并明确提出“避免卷入中美直接冲突”。法国海军去年派“戴高乐”号航母与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便是最直接的信号。 民间层面的技术流动同样值得关注。据公开信息显示,一名前欧洲航天局工程师于2023年加入深圳一家无人机企业,其主导的“翼型优化”技术,使无人机续航提升40%。 此类案例在长三角、珠三角并不少见,据欧盟工业联合会统计,2024年有超过2300名欧盟高科技人才来华工作,其中30%具备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背景。 当然,中欧合作也有现实障碍。德国总理朔尔茨今年访华时就明确表示,“要在合作中降低风险”。最典型的就是光刻机领域,荷兰ASML仍未向中国出口EUV设备,但通过出口DUV设备并转让部分维护技术,既遵守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又保住了中国市场,2024年ASML对华营收占比达27%。这种“擦边球”式合作,正是中欧博弈的智慧体现。 对比中美欧三方的军事科技实力就能发现,中国在5G、无人机、高超音速武器等领域已实现领跑,欧盟在航空发动机、精密仪器等领域仍有优势,美国则在芯片、航母技术上保持领先。 三者形成的“技术三角”,让任何两方的合作都能影响全球格局。这次成都大会,就是中欧在“技术三角”中巩固合作的关键一步。 部分观点可能认为上述分析较为抽象,但从现实案例可见:小区中日益增多的欧系新能源车,其电池管理系统融入了中企技术;军工展上的新型雷达,其信号处理芯片采用了中欧联合研发的架构。贸易和科技合作,始终是军事力量博弈的底层逻辑。 总结来看,这届中欧投贸会绝非简单的商业聚会。在中美博弈加剧的2025年,它是欧盟坚守战略自主的宣言,是中国拓展合作空间的抓手,更是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具体体现。 特朗普想让欧洲当“反华马前卒”,但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届大会背后的利益捆绑,才是最坚实的“和平保障”。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第十八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将于11月在成都举办——第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