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乌克兰总统宣称 10月31日,泽连斯基声称乌军正准备于近期再对俄罗斯目标发动远程打击。(环球网) 根据乌克兰国防部10月28日发布的战报,目前乌军手中能对俄本土构成威胁的,主要是三类装备:美国提供的“海马斯”改进型,射程从70公里提升到150公里,今年9月刚交付12套;德国“金牛座”巡航导弹,射程500公里,10月中旬到位80枚;还有乌军自行改装的“圆点-U”导弹,射程升级到180公里,数量约30枚。 但这些装备的“水分”不少,俄国防部10月29日公布的拦截数据显示,乌军近一个月发射的26枚“金牛座”,被拦截21枚,命中率不到20%。 更关键的是弹药补给卡了脖子——美国《防务新闻》10月30日披露,特朗普政府已暂停对乌新一轮弹药援助审批,理由是“需优先保障美军库存”。泽连斯基此时放话,更像在向美国施压要“粮草”。 这与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的场景颇为相似。当时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同样高调宣布“将打击英军后方基地”,实际却面临“飞鱼”导弹仅存5枚且法国已停止供货的困境。最终高调宣言沦为虚张声势,英军顺利突破防线。如今泽连斯基的处境与之类似,均属“筹码有限却声势浩大”的局面。 从战场态势看,乌军此时喊出远程打击,也是无奈之举。俄国防部10月战报显示,俄军在扎波罗热方向已推进12公里,控制了关键交通枢纽梅利托波尔。 乌军前线指挥官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坦言,前线兵力缺口达3万人,近战伤亡率比上月提升40%。这种情况下,远程打击成了“围魏救赵”的唯一选择——通过打击俄后方军火库,缓解前线压力。 俄军已针对乌军远程打击构建完善防御体系。据俄军工综合体消息人士透露,俄军打造“三层防御网”:外层为部署在边境的S-400,负责拦截500公里外的“金牛座”巡航导弹;中层为S-300,应对150公里内的“海马斯”火箭弹;内层为“铠甲-S1”近防系统,专职守护关键设施。9月乌军袭击克里米亚军火库时,该防御网拦截率达70%。 一个冷门细节可印证这一点:泽连斯基宣布消息当日,乌克兰驻美大使紧急会见特朗普竞选团队外交政策顾问。据美国《政治报》披露,会谈核心为“若特朗普当选,乌军将以更强军事行动争取谈判筹码”。显然,泽连斯基意图在大选结果落地前制造战场突破,固化当前态势。 俄罗斯的反应则呈现“外硬内软”的特征。表面上增调防空系统并宣称“将报复基辅”,但俄外长拉夫罗夫10月31日在联合国表态时,首次提及“愿意在合理条件下重启和谈”。 这一转变源于俄经济压力——俄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军费支出已占GDP的8.5%,长期消耗难以为继,类似二战时期德国虽占领大片领土,却因持久战拖垮经济的困境。 历史早有定论。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轰炸南联盟78天,投下2.3万枚炸弹,仍未摧毁南军主力,最终依赖地面部队施压达成协议。 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精确打击”宣称“瘫痪伊军指挥系统”,但萨达姆地面部队仍抵抗一个月。远程打击仅能实现袭扰,无法决定地面战胜负,这是明确的军事常识。 乌军之前的远程打击案例也印证了这一点。9月乌军袭击俄梁赞州军火库,确实造成300吨弹药爆炸,但俄军一周内就完成了补给线重构,前线攻势没受影响。 10月袭击克里米亚大桥,导致大桥关闭3天,可俄迅速启用备用轮渡,物资运输仅延迟10%。这种打击更像“挠痒痒”,达不到战略目的。 地缘政治层面,欧洲国家的态度也在变化。德国总理朔尔茨10月29日公开表示,“德国已无多余弹药援助乌克兰”,法国也宣布将2025年对乌援助削减30%。 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欧盟对乌援助已达700亿欧元,成员国财政压力陡增,就像一战时的同盟国,初期抱团取暖,后期因消耗过大开始各自打小算盘。 关于乌军是否会发动大规模远程打击,综合判断为“会实施打击,但规模有限”。乌军大概率将目标锁定俄边境小型军火库或交通节点,既能向美国展示作战能力以争取援助,又可避免激怒俄罗斯引发大规模报复。2023年乌军袭击克里米亚时,便采取“点到为止、见好就收”的策略,此次或延续这一逻辑。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还是要看美国大选。如果特朗普当选,大概率会推动俄乌坐下来谈判,泽连斯基的远程打击牌就成了“最后筹码”;如果民主党当选,援助可能延续,战场会继续拉锯。 但无论如何,有个事实无法改变:打了三年的战争,俄乌双方都已精疲力尽,远程打击不过是“最后的挣扎”。 这正是战争最真实的样貌——无论宣言如何高调,打击如何猛烈,最终都要回归“谁能持续承受消耗”的本质。泽连斯基的远程打击行动效果如何,一周内或将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终结方式终将是谈判桌而非导弹发射架。 信息来源:乌媒:泽连斯基称,乌军准备近期再对俄目标发动远程打击 环球网2025-10-31 2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