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特朗普发声! 11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强硬发声,明确表示不会与加拿大重启贸易谈判。(中国新闻网) 加拿大能源部数据显示,加拿大每年向美国出口的北极液化天然气占美国进口量的32%,但加拿大为了扶持本土企业,对出口美国的天然气加征了15%的资源税。 特朗普在竞选时就承诺“要让能源产业回流”,这税一征,直接戳了他的痛处。更关键的是,加拿大同时把北极油气开采权给了欧洲企业,这让美国企业很不满。 美加作为传统盟友,为何会陷入如此僵局?这需从两国贸易的长期积弊说起。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时,便为软木木材贸易埋下隐患。 美国认为加拿大政府对林业实施补贴,导致加拿大木材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低于本土,30余年间双方已爆发17次贸易诉讼。 2018年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时,曾对加拿大钢铝加征25%关税,加拿大随即反制,对美国威士忌、摩托车加税,最终以美国让步告终。此次特朗普坚持强硬立场,意在避免重蹈覆辙。 仅从贸易层面分析难以触及本质,此事背后更蕴含军事同盟的战略考量。美加在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存在深度合作,加拿大北部的雷达站是美国北美防空体系的“前哨阵地”。 今年6月,美国国防部提出升级该雷达站,预算达50亿美元,要求加拿大承担半数费用,但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以“优先保障民生”为由,仅同意出资10亿美元。 此举令特朗普颇为不满,私下向助手表示“加拿大意图无偿享受安全保障”。此次贸易领域的发难,带有明显的“逼宫”意味。 加拿大的回应亦颇具看点。卡尼在特朗普表态后召开内阁会议,会后发表声明称“加拿大不会在压力下开展谈判,将积极开拓亚洲市场”。该表态看似强硬,实则有其底气支撑。 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加拿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28%,对印度矿产出口实现翻倍。此外,加拿大近期与日本签署军事技术合作协议,意在拓展无人机市场,其战略自主能力较以往显著提升。 国际社会的反应亦颇具观察价值,欧盟贸易委员随即表态“愿加强与加拿大的贸易合作”,实则意在借机拉拢加拿大,削弱美国影响力。 欧盟长期不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企业构成不公平竞争,此次美加矛盾为其提供了介入契机。 作为北美自贸协定第三方的墨西哥则态度谨慎,总统洛佩斯表示“希望三方能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因其80%的出口依赖美国市场,不愿被卷入争端。 此次决策亦隐含特朗普的国内政治考量,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需巩固参众两院席位,而铁锈地带的支持至关重要。 该地区钢铁、汽车产业长期对加拿大贸易壁垒存在不满,特朗普的强硬表态,意在争取该地区选民支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民调显示,宣布不与加拿大重启谈判后,特朗普在铁锈地带共和党选民中的支持率上升7个百分点,政治算计颇为精准。 回顾历史可见,此次事件颇具特殊性。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为刺激经济,也曾与加拿大产生贸易摩擦,但双方均留有余地,边博弈边谈判。 而此次特朗普直接关闭谈判渠道,核心原因在于美国战略重心调整。此前美国将北美视为“战略后院”,如今则更聚焦印太战略,意图集中精力应对竞争对手,因此对加拿大的不配合采取零容忍态度,试图通过贸易施压迫使加拿大在军事、外交领域更紧密配合。 此次事件的后续发展路径可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预判。短期来看,贸易摩擦大概率升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释放信号,拟对加拿大乳制品加征30%关税,加拿大也已准备对美国农产品实施反制。长期而言,双方彻底决裂的可能性较低,因其在军事、情报领域存在深度绑定。 北美防空司令部雷达站升级需双方协同推进,美国对加拿大北部油气资源亦存在刚性需求。预计双方在持续施压后,将寻求妥协方案,如加拿大适度降低资源税、美国下调部分关税,最终达成新的合作协议。 此次事件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传统认知中盟友间不会爆发激烈贸易冲突,但在现实利益面前,所谓“永久盟友”并不存在。 更值得关注的是,贸易博弈正日益与军事、外交深度捆绑,美国通过贸易手段逼迫盟友在军事领域让步的策略,未来或在更多场景中应用。对其他国家而言,唯有实施市场多元化布局,加强多边合作,才能在复杂博弈中维护自身战略主动。 特朗普叫停美加贸易谈判,表面是关税与资源税的分歧,实则是美国战略重心转移背景下的利益再分配,既包含国内政治的精准算计,也涉及军事同盟的战略博弈。此事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大国博弈的典型缩影,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深入剖析与审视。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特朗普称不会与加拿大重启贸易谈判 中国新闻网2025-11-01 0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