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趟中国,金正恩像变了个人:给我10年,还你一个崭新的朝鲜! 朝鲜长期以来处

漫聊小知识 2025-10-18 22:46:15

来了趟中国,金正恩像变了个人:给我10年,还你一个崭新的朝鲜! 朝鲜长期以来处于国际孤立状态,受到严格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压力。 早年间受“先军政治”影响,钱和资源都优先给了军队,虽然核武器、导弹搞出来了,国家安全是稳住了,但民用经济彻底耽误了。 工厂缺零件开不了工,地里收成不够吃,医院连像样的设备都没有,年轻人想找份工作都难。国际上又被层层制裁,想卖点资源换点急需的物资都费劲,长期这么孤立着,换谁都着急。 金正恩上台后不是没试过改,之前提过经济和国防“并进”,后来又把“人民群众第一”放到前头,但缺资金、缺技术、缺对外通道,光有想法落不了地,经济还是没起色。 这次访华就是转折点,看那架势就知道不一样,一个月里中朝高层见了两次面,中方代表团去平壤是高规格接待,北京还特意打电话祝贺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反复说发展中朝关系是不变的方针。 金正恩笑得那么开心,不是客套,是真拿到了实在的好处。 光说虚的没用,得看真东西——鸭绿江大桥上的货车最近明显多了,拉过去的是中国的机械零件,拉回来的是朝鲜的人参、特色布料,丹东的电商平台专门开了朝鲜商品区,订单每月都涨,这可是真金白银的往来。 更关键的是硬骨头开始啃了,罗先特区那个规划太有讲究。 朝鲜这回是动真格的,一口气拿出154.8亿美元的引资计划,电力、港口、医药、旅游都要搞,还敢承诺税收优惠,赚的钱能拿走,这在以前可不常见。 而且中方直接投了30亿美元,拿下罗先港几个码头50年使用权,还要修铁路、建机场、盖火电厂,中国东北的货物能借罗先港出海,省了多少事;朝鲜能拿到钱和技术,把闲置的资源盘活,这不就是双赢吗? 就像以前中马合作的“两国双园”模式,先把基础设施搭起来,产业链才能跟着过来,到时候工厂建起来,老百姓有活干,收入自然就涨了。 文化交流看着是软的,其实比啥都重要,朝鲜在劳动党庆典前专门给上海艺术团办欢迎宴,《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没演就被寄予厚望,这是在攒人气、聚民心。 老百姓之间的感情近了,合作起来才顺气。你想啊,朝鲜人看着中国的舞剧觉得亲切,中国人买着朝鲜的人参觉得实在,这种日子久了,谁还愿意搞对立? 高层定调子,民间搭桥梁,这合作的根基才能稳。 现在再看“10年之约”,就不是空话了,这10年肯定是先抓基建,图们到罗先的铁路修通,港口升级了,物资进出就快了;火电厂建起来,工厂才能24小时开工,老百姓家里也能用上稳定的电。 然后是产业落地,中方在农产品加工、轻工制造上给技术支持,朝鲜出资源和人力,搞起“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比如把本地的药材加工成保健品,通过中国的渠道卖出去,利润肯定比卖原材料高得多。 医疗和民生也能跟着改善,中方的技术和设备进来,医院能治的病多了,轻工工厂建起来,衣服、日用品不用再靠进口,老百姓的日子眼见着就能好起来。 有人担心制裁怎么办?其实这正是朝鲜的聪明处,靠中国这棵大树,先把“内循环”搞起来,再通过中朝合作的链条对接区域市场,慢慢就能绕开部分制裁影响。 而且现在国际上单边主义折腾得厉害,中国需要稳定的东北亚环境,朝鲜需要打破孤立,这种战略默契比啥都管用。 金正恩敢说这话,肯定是算过账的:有中国的资金技术撑着,有罗先这样的特区探路,再把国内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10年时间足够让经济换个模样。 说到底,朝鲜的“崭新”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靠一卡车一卡车的货物、一条铁路一条铁路的建设堆出来的。 以前是被制裁逼得没辙,现在找到路子了,有中国这个可靠的伙伴,再加上自己肯放开手脚干,10年后老百姓能吃饱穿暖,工厂机器转得欢,医院设备换新的,这就是最实在的“崭新”。 谁都想过好日子,朝鲜人也不例外,只要路子对了,有人帮衬着,这个目标真不是遥不可及。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