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新规马上实施!这些变化与你我切身相关 近期,许多朋友通过私信向我咨询即将在九月实施的社保新规,经过浏览各大平台的评论,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不少。在我看来,这次所谓的“新政策”实际上并不算新,它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强制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我一直认为,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本就是劳动法的明确要求!这与“双休”等劳动权益不同,后者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社保缴纳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因此,我在思考,为什么这次才特别强调必须缴纳社保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社保支出逐年增加,资金缺口不断扩大。根据中泰证券的数据,2017年,政府补贴社保基金大约为1.2万亿元,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翻倍,超过2.4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超过了25%。我曾多次提到,我国的社保体系是“现收现付制”,即员工缴多少,养老金就发多少。 财政补贴不断增长,说明社保的收支差距在不断扩大。强制缴纳社保,显然是为了弥补这一缺口。很多网友点赞最多的评论是:“不是大家需要社保,而是社保需要大家。”这句话虽有道理,但我觉得更准确的表达应是“彼此依存”。 从整体来看,社保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强制执行,但完善社保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个人而言,缴纳社保也是必要的。比如我曾建议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远房亲戚,虽然她的幼儿园已经关闭,社保中断了,但我建议她还是要继续缴纳。因为她即将到退休年龄,之前的缴费都非常宝贵。从投资角度看,缴纳社保几乎没有风险,年涨幅在3%到4%左右,远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 我还想强调,虽然社保支出确实不低,但在当前工资普遍缩水的情况下,涨幅让人难以接受。然而,除了缴纳社保之外,没有更好的养老保障途径。商业养老保险套路繁多,可信度不足,要么自己存钱,才能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强制缴纳社保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企业成本增加,必然会通过提价来转嫁成本。虽然部分企业可能会从员工工资中扣除社保费,但这并非长远之计,最终消费者还是会承担这部分负担,形成物价上涨的趋势。 目前,国内的CPI增长乏力,物价几乎停滞,经济难以拉动。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物价停滞会抑制经济增长。政府偏好温和通胀,但实际上,通胀乏力成为经济的瓶颈。没有价格上涨,企业不愿意扩大生产和招聘,形成恶性循环。而强制缴纳社保,长远来看,可能会促使企业提价,从而引发通胀。 当然,短期内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压低工资来应对增加的成本,但从长远看,社保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像于东来这样一直依法缴纳社保的企业主,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为他们坚持合法操作。而那些试图“打擦边球”的企业,迟早会因为少缴或未缴而面临法律风险。 此外,城乡养老金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城市与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差距已接近17倍,而十年前这个差距还在10倍左右。差距不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起点不同,养老金的涨幅也不一致。即使试图通过“视同缴纳”或“农业补贴”来弥补,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人建议限制高额退休金,甚至减少养老金发放,但我认为这并不现实。更合理的做法是,根据不同收入档次制定不同的涨幅策略,比如高收入者的养老金涨幅可以适当放缓,而农村低收入群体则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以缩小差距。 总结来看,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强制缴纳社保可能会带来通胀压力。我们经历了两年的通缩,物价几乎没有变化,如果不采取措施,经济可能陷入停滞。推行强制社保,必然会促使企业提价,引发新一轮的涨价潮。这也是为了避免经济陷入“日本式”的低迷状态。 总之,政策的制定不能孤立看待,必须结合整体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来分析。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成本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完善的社保体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应理性看待这一变化,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下次再见!
当大家都开始交社保,看着是好事,实则却可能埋下隐患,这么多人一起缴纳,确实可以解
【3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