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民进党多次找孙立人,要他揭露蒋介石的暴行,但都被他拒绝。众人询问缘由,孙立人捡起一颗石子,随手投入湖中。
孙立人,1900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家境殷实,父亲是清末秀才。他14岁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留学,先在普渡大学学土木工程,后转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专攻军事。1928年回国,他加入财政部税警总团,淞沪抗战中身负重伤,昏迷三天仍被救回。抗战全面爆发后,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远征缅甸,1942年仁安羌战役中,他以5000兵力击退数倍日军,救出7000余英军,震惊盟军。英王乔治六世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美国将领史迪威称他为“战术大师”。滇缅战役中,他指挥新一军,歼敌3.3万,战果辉煌,被称为“丛林之狐”。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往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试图在国共内战中扭转局势。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严重,黄埔系将领对他多有排挤,作战计划常被干扰。1947年,东北战事失利,杜聿明等人借机向蒋介石进言,放大孙立人当年违抗军令的旧事,加之他与史迪威关系密切,蒋介石对他愈发不满,将其调回南京,担任陆军训练司令,名头虽大,却无实权。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孙立人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试图改革军队,废除蒋经国设立的政战制度,提升作战效率。这直接触怒蒋氏父子,改革计划受阻。1954年,他被免去军职,改任参军长,形同虚设。1955年,蒋介石以“兵变案”为由,指控孙立人图谋不轨,将其软禁于台中,达33年之久。期间,孙立人一家靠卖“将军玫瑰”维生,生活清苦。1988年蒋经国去世,台湾解严,孙立人终于恢复自由,寓居台中,过着低调的生活。 1988年春,台湾政局因蒋经国去世而动荡不安。民进党抓住时机,试图联合被国民党压制的旧将领,挑战其统治地位。孙立人作为抗战英雄,在军中威望极高,民进党多次派人拜访,劝他站出来指控蒋介石父子的不公。他们认为,孙立人若公开揭露蒋介石在东北战事中的掣肘、莫须有的兵变指控以及33年软禁的遭遇,定能在台湾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动摇国民党根基。民进党代表频繁登门,带着详细的档案材料,列举蒋介石如何利用孙立人修复与美国关系,却在用完后将其抛弃;如何因派系斗争排挤非黄埔系将领,导致孙立人作战受限;如何以莫须有罪名剥夺其自由。他们的目标明确:借助孙立人的声望,煽动民众情绪,为民进党争取更多政治筹码。
孙立人却始终拒绝配合。他虽历经不公,却不愿公开指责蒋介石父子。民进党代表多次劝说,甚至带上当年战场的旧照片和文件,试图唤起他的怨愤,但孙立人态度坚定,不为所动。面对众人追问为何沉默,他未作长篇解释,而是捡起一颗石子,抛入湖中。石子激起涟漪,很快归于平静。他以此比喻,揭露蒋介石虽能一时激起波澜,却无法改变台湾局势,历史自会评判是非。民进党代表多次尝试,换人换策略,甚至提到孙立人在滇缅战场的功绩,试图以民族大义打动他,但均无果而终。孙立人反复以投石入湖的举动回应,表明心意: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也不愿成为民进党对抗国民党的棋子。 孙立人的沉默并非出于对蒋介石的忠诚,而是基于对台湾局势的判断。他深知,蒋氏父子虽对他不公,但公开揭露只会加剧社会分裂,徒增混乱。抗战时期,他以军人身份为国效力,滇缅战场上出生入死,救英军、歼日寇,赢得国际尊重。即便在东北受挫,他也从未推卸责任。被软禁33年,他未曾公开抱怨,而是选择隐忍。1988年,面对民进党的游说,他以一颗石子的涟漪,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个人恩怨不足以改变大局,时间会淡化一切纷争。 民进党见孙立人态度坚决,逐渐放弃劝说,转而寻找其他突破口,继续与国民党博弈。孙立人恢复自由后,依旧低调,住在台中简朴的寓所。国防部长郑为元曾两度到访,告知他行动和言论自由已恢复。孙立人点头致谢,未多言语。寓所院内,他亲手种植的玫瑰盛开,家人将其拿到市场售卖,换取微薄收入。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中病逝,享年90岁。公祭时,旧部和亲友近万人到场悼念,宋美龄送来花圈,李登辉颁发褒扬令,表彰其抗战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