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刚从南京返回胶东的刘珍年,野心勃勃地跟心腹说了一番豪言壮语,却没承想

墟史往事 2025-07-26 09:04:02

1930年,刚从南京返回胶东的刘珍年,野心勃勃地跟心腹说了一番豪言壮语,却没承想,几年之后就被老蒋给玩儿死了!

刘珍年,1898年生于直隶南宫,家里是地道的庄稼汉,穷得叮当响。他小时候脑子灵光,硬是考进保定军官学校,学了点真本事。毕业后,他在军阀混战里摸爬滚打,先跟李景林,后投褚玉璞、张宗昌,靠着八面玲珑的手段,混得风生水起。1928年,他投靠蒋介石,当上了第十七军军长,还管着胶东十八县,成了名副其实的“胶东王”。胶东这块地儿,烟台、威海都在里头,商贸发达,资源不少,给他撑起了不小的家底。他手下正规军三四千人,地方武装拉拉杂杂凑了万把人,乍看挺唬人,可跟冯玉祥、阎锡山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也明白这点,所以在乱世里左右逢源,不轻易站队,想着两头吃香。 他治胶东还算有点章法,税收抓得严,私贩查得狠,地方治安比以前强了不少。跟乡绅大户吃吃喝喝,拉关系拉得挺溜,根基扎得稳稳当当。军营里刀枪齐整,士兵操练得热火朝天,外面码头上商船来来往往,热闹得不行。他不是光会打仗的莽夫,脑子里有点货,知道光靠武力不行,还得有点经济头脑。所以他一边整顿地方,一边扩充部队,盘算着在山东这块地盘上干出点大名堂。

1930年夏天,蒋介石请他去南京谈事。这趟南京行,蒋介石摆足了排场,酒桌上好话一堆,许了不少好处,军饷、官职啥都往外抖。刘珍年年轻气盛,觉得蒋介石这是真把他当回事,回了胶东就跟打了鸡血似的,雄心壮志全被点燃了。他把心腹叫过来,往地图上一指,豪气干云地说要三万精兵,横扫天下。这话听着是大,可他手头兵力撑死万把人,差得远着呢。于是他撒开网,派人到山东各地,甚至河南、河北去招兵。招兵点热热闹闹,年轻人挤破头报名,图的就是那点军饷和军装。 光有兵不行,没好军官带,兵再多也是乌合之众。他在烟台办了个军官学校,教官都是精挑细选的,教战术、操典,学员操练得汗流浃背,喊声震天。他还盯着武器的事,部队枪少弹缺,打仗哪行?他在烟台弄了个枪械所,请了几百个技工,修枪造弹,机器响个不停。问题是他这军工从零起步,底子薄,造不了多少东西,武器弹药还得靠外头买。他通过洋行,下了大单,买了150挺德制马克沁重机枪、2000支毛瑟手枪、5000支日制步枪。货到码头,士兵忙得满头大汗,搬运木箱,场面热闹得不行。

可他没算到,蒋介石压根没打算让他做大。蒋对地方军阀从来不放心,嘴上甜得冒蜜,背地里全是刀。南京那趟会谈,就是蒋怕他倒向冯玉祥或阎锡山,给他画大饼,先稳住再说。刘珍年信了真,回来大干一场,扩军、练兵、买枪,忙得热火朝天。蒋介石看他这架势,哪能高兴?到第三批日制步枪的时候,蒋使了个阴招,让宋子文把货扣在天津海关。刘珍年派人去要,跑断腿也没要回来,海关推说手续不全,摆明是拖着不给。 这时候,韩复榘跳出来说情,说自己能帮着跟蒋要枪,但要分一半,钱照付。刘珍年一想,这买卖不亏,就点了头。韩复榘面子大,蒋介石批了放行。可货到手一看,全是破烂枪,锈得没法使,枪栓拉不动,枪托都裂了。刘珍年气得七窍生烟,知道被蒋涮了,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咽下这口气,破枪也没要。韩复榘还蒙在鼓里,以为刘珍年拿了好枪不认账,火气上来,俩人就这么杠上了。

1932年,韩刘彻底翻脸,胶东打得天翻地覆。韩复榘的部队装备好,训练足,刘珍年的杂牌军拼死顶了一阵,还是顶不住。昌邑、掖县那边,战火烧得村子都没了影,尸横遍野,惨得不行。刘珍年向蒋介石求援,蒋表面上让韩停战,暗地里调兵,摆出帮刘打韩的架势。结果张学良出面调停,双方停火,刘珍年被迫把部队调到浙江,胶东的地盘全让韩复榘捡了便宜。蒋介石这手玩得漂亮,韩刘斗得两败俱伤,他自己啥也没干,白捡了个大便宜。 这还不算完,蒋介石压根没打算留刘珍年。1933年,他随便安了个罪名,把刘珍年抓到南京,扔进大牢。牢里阴冷潮湿,铁窗窄得只透点光。刘珍年被关了两年,求救的信写了无数,没一个人敢搭理。1935年,蒋介石把他押到南昌,找个荒郊野地,一枪毙了,年仅37岁。这位“胶东王”到死都没翻过身,成了蒋介石收拾地方军阀的一个棋子。

0 阅读:46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