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东北已经飘雪。黑龙江牡丹江林口县的乌斯浑河,水声像哭。那天,日军把一百多名抗联战士堵在河边,里面夹着8个女兵。
东北已入初冬。牡丹江林口县境内,乌斯浑河畔,水声像哭,寒风伴着落雪,夜色显得格外肃杀。那天,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师约百余人于河边宿营,拂晓计划渡河继续西征。
一阵急风吹散篝火,这里本是渡口,却因秋雨连绵,河水暴涨,深度超出常年,一切变得弥漫险意。
夜,一群女兵和男战友分散宿营,女兵队与主力部队隔河相望。寒夜里她们只能围火取暖,缝补衣服,为第二天出发做准备,却无意识酿下宿命之夜维基百科北京日报新闻网。
拂晓时分,敌人突然发动攻势。日伪军与汉奸叛徒葛海禄指路,悄然逼近营地。数百名敌兵从周围突袭,迅速形成半包围势态。身处草甸之中的抗联大部队被迫展开激战,试图突破封锁竭力突围。
抗联一师在混战中决定让金世峰先涉水探路,确认通道。然而,狂暴河水和惊蛰般枪声同时袭来,他仅游至半河便遭炮火阻击,无法继续。女兵所在柳树丛中,藏身有利位置,却也陷入绝境。
指导员冷云带领七名姐妹:杨贵珍、安顺福、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仅13岁)、李凤善,她们决议留守河岸,掩护主力突围。在弹药耗尽前,她们集中火力吸引敌人注意力,让主力趁乱逃入柞木岗密林。
枪声响彻柳丛,敌人神经紧绷,以为抗联主力环伺,也随之分兵迂回包抄。大部队利用混乱逃脱,留下八女面对越来越近的敌兵八一。
身处孤立,弹尽粮绝,弹孔、炮烟环绕。试图援救女战士的参谋金世峰冲锋不下,战友反冲锋亦宣告失败,只能忍痛撤离,给她们最后尊严的抗争。
冰冷河水前,战士们彼此搀扶,面对白热化包围,不愿被俘、不愿屈服,她们选择了最庄严的离去——一起牵手走入乌斯浑河。河水迅速没过胸膛,最终没入头颅,八人合力赴死,没有惊声哭喊,只有坚定与宁静。
那一夜冰河之上,传出了河声像哭的叹息。八位女英雄用生命和决绝,完成一场壮烈告别。
战士们突围后,在两里外的河口发现五具遗体,有的已漂走。尽管河道数次改道、洪水多次冲刷,她们殉难的地点依然被人铭记。
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附近早已竖起“八女英烈光照千秋”的纪念碑,也建纪念馆、群雕,2005年更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0年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北京日。
后世在乌斯浑河畔肃立,凝望河水潺潺,铭记这段冰河与血泪交织的历史。研究学者称:只要有人记得她们——她们就永远活着
1938年10月的寒河之夜,那一百多名抗联战士被困乌斯浑河畔,最终八名女战士以血肉筑起抗战最后防线。冰冷河水吞没八条生命,也托起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她们是民族魂、是坚韧与忠诚的化身。一个默默的河流,因她们而铭记。她们的名字:冷云、杨贵珍、安顺福、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将与乌斯浑河一同长流于历史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