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一天,停尸长达28年的段祺瑞被运往北京万安公墓,当家属打开棺木的时候,身穿袈裟的段祺瑞遗体容貌宛如生前,没有出现腐烂迹象。最后段家后人一致决定采取土葬方式将段祺瑞下葬,并请其生前好友章士钊题写墓碑。经过再三斟酌,章士钊认为墓碑上还是不提段祺瑞生前官职为好,而是使用“合肥段公芝泉之墓”取而代之,至此一度死后颠沛流离的段祺瑞终于入土为安。 说起段祺瑞这个人,1865年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普通军人家庭,原名叫启瑞,字芝泉,从小就接触军营生活,没啥特别的书香门第背景。他祖父是淮军将领,带他在营里长大,八岁开始念书,但更多是练武艺。 1885年,他考进李鸿章办的天津北洋武备学堂,那时候清朝正面临洋人压力,想培养新式军官。段祺瑞在学堂里学炮兵和战术,成绩不错,很快就脱颖而出。三年后,李鸿章推荐他去德国留学,在柏林军事学院深造,学了先进的火炮技术和军队管理。回国后,他直接投到袁世凯手下,加入新建陆军。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段祺瑞负责炮队,表现出色,帮着训练士兵,逐步升迁。他和袁世凯关系越来越铁,1901年袁把义女张佩蘅嫁给他,进一步拉近两人。 1902年,他当上北洋军参谋处总办,管着军队编练和后勤,那时候北洋军是清朝最强的力量。他还参与镇压义和团,帮清廷稳住局面。清末乱局中,段祺瑞看出袁世凯有野心,但自己也借机巩固地位。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慌了神,段祺瑞率北洋军进湖北,本来是要镇压革命军,但他没大打出手,而是暗中推动谈判,促成南北议和。这事让他在历史上有点争议,有人说他卖了清廷,有人说他避免了更大内战。总之,民国成立后,他顺势当上陆军总长,帮袁世凯稳住军权。那几年,他全力支持袁的政策,但1915年袁想称帝时,他劝了几次,袁不听,他也没再坚持。袁称帝失败,死于1916年,段祺瑞赶紧推黎元洪上总统位,自己当国务总理,开始掌实权。他这人作风强硬,不爱搞派系平衡,很快就和黎元洪闹矛盾,导致府院之争。 1917年,对德宣战问题上,两人彻底翻脸,段祺瑞辞职,但没多久张勋带兵进京复辟,他联合冯国璋打败张勋,恢复共和。冯国璋当总统,他继续做总理,但两人关系也紧张起来。直系和皖系军阀明争暗斗,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的部队败了,他被迫下野,皖系势力大减。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军阀混战没好下场,但他也没彻底退出政坛。 段祺瑞下野后,隐居天津,表面上不问政事,其实还在暗中拉拢旧部。1924年,直奉战争打得火热,冯玉祥突然倒戈,直系败北,张作霖和冯玉祥联合掌权。为了平衡,他们请段祺瑞复出,当临时执政。他名义上统管大局,但实际权力有限,奉系和国民军各有算盘。他试图推动善后会议,改革政治,但军阀们谁也不服。1926年,列强发八国通牒,要求拆大沽口炮台,段祺瑞顶不住压力,下令拆除,结果北京学生和民众上街游行抗议。他派兵镇压,开枪造成几十人死亡,这就是三一八惨案。这事让他名声扫地,国内外一片骂声,冯玉祥趁机赶他下台。他只好退到上海租界,彻底远离政坛。 晚年段祺瑞生活简朴,吃素念佛,自称正道居士,不贪钱不沾恶习,人称六不总理。他拒绝日本拉拢,坚持抗日立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公开谴责日本侵略,还捐钱支持抗日。1936年11月2日,他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死后,家属匆匆在北平西郊临时安葬,但因为时局动荡,遗体一直没正式下葬,停放了28年。这期间,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段家后人颠沛流离,没法处理身后事。 直到1964年,社会稳定下来,段家才决定移葬北京万安公墓。家属运棺时,打开检查,发现遗体穿着袈裟,面容完整,没有腐烂迹象。这可能和他生前吃素、身体保养好有关,也有人说棺木密封严实。段家后人商量后,一致选择土葬方式,不火化,以保持完整。他们请来老友章士钊题写墓碑。章士钊反复考虑,觉得不提旧官职更好,就写了“合肥段公芝泉之墓”,突出个人身份,避免政治敏感。至此,段祺瑞终于安息。
1964年的一天,停尸长达28年的段祺瑞被运往北京万安公墓,当家属打开棺木的时候
墟史往事
2025-07-27 10:29:28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