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烈士牺牲后,老母亲过着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老人家被接到南昌,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安排人给老母亲刻了一枚“方志敏”的印章,告诉老人家:“随便在哪里,有这枚章,缺什么就要。”但方母却一辈子没有用过这枚章。 2015年8月18日,《解放军报》上一篇《常想想方志敏的毛毯和印章》让很多人重新关注到那位写下《清贫》的革命先烈。 文章里提的那枚木刻“方志敏章”,藏着比毛毯更厚重的故事,既刻着革命岁月的烽火,也印着一家人守了一辈子的规矩。 这枚印章跟着方志敏走过的路,每一步都踩在革命的关键节点上。 赣东北武装起义时它是号令的凭证,闽浙赣苏区开辟时它是公信力的象征,怀玉山血战中它揣在怀里没离过身,就算后来身陷囹圄,这枚章也始终是他不屈的见证。 方志敏的女儿方敏回忆:父亲当年用这枚章给中央苏区调拨过无数巨款,自己却从没多拿过一分钱。 这枚木头做的章,在他手里比真金还重,因为它扛着的是烈士的荣誉,握着的是群众的信任。 1935年1月底的怀玉山,天寒地冻,方志敏和他的队伍陷入了绝境。 国民党刘振清旅的士兵在山林里发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围上去搜查时,从方志敏身上摸出了这枚印章。 “方志敏章”四个字一露面,士兵们立刻绷紧了神经,反复诘问之下,方志敏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后来据当时的国民党少将参谋长宋澄在狱中写下的供词记载,那些士兵本想搜些大洋、金饰发笔横财,搜遍全身只找到这枚不值钱的木章,只好上缴上去。 也正是这枚章,让敌人确认了捕获的是闽浙赣苏区的核心领导人。 很少有人知道,方志敏还有另一枚几乎一模一样的章。 1934年7月,他要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临行前特意把一枚刻着自己名字的木章交给母亲金香莲,让母亲见章如见人。 谁也没料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后来国民党士兵放火烧了方家的屋子,那枚承载着母子牵挂的章,也在火里化成了灰烬。 方志敏牺牲后,母亲在老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没忘了寻找烈士的家属,靠着当年的革命档案和老同志们的回忆,终于找到了金香莲老人,决定把她接到南昌安享晚年。 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是方志敏的老战友,见到老人时红了眼眶,握着她的手说:“母亲,您的儿子回来了,我就是您的儿子,千千万万共产党人都是您的儿子!” 看着老人思念儿子的模样,邵式平特意请人重新刻了一枚“方志敏章”送给她,还当场跟身边人说:以后老人要是拿着这枚章提什么要求,一律照办。 可这枚能“办大事”的章,在金香莲手里一直没派上用场,老人把章仔细收在匣子里,直到去世都没拿出来过一次。 方敏后来解释:母亲和家里人都觉得,这枚章刻着父亲的名字,就不能用来办私事、谋私利。 父亲当年手握调拨巨款的权力都一尘不染,现在要是靠这枚章向政府提要求,不是坏了父亲的名声吗? 在他们心里,父亲说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是要刻进骨子里的家训。 一枚印章,两代人的坚守,藏着的是最朴素也最珍贵的道理。 很多人觉得权力是用来办事的,可方志敏和他的家人告诉我们,权力首先是用来守节的。 那枚章能调拨巨款,却调不动方志敏一分私心;能换来邵式平“照办一切”的承诺,却换不走金香莲守了一辈子的规矩。 这就能看出,革命年代的权力有多干净——它不是用来谋私利的工具,是用来为群众办事的责任,而这份责任的底色,就是清贫。 这种清贫是主动选择的操守,就像方志敏说的“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这份清醒在任何年代都难得。 家风从来都不是写在纸上的家训,是长辈做给晚辈看的样子,方志敏用一生守了清贫,他的家人就用一辈子护了这份清贫。 方志敏说“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这份忠诚,是藏在印章里的行动——公权公用,不谋私利;家风传承,清白做人。 这枚跨越时空的印章,照见的不仅是一位烈士的初心,更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该守的本分。 真正的精神传承,从不是记住某句话,而是活成那句话的样子。 那枚没被用过的印章,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评论区聊聊】你的家里有没有这样代代相传的规矩,让你一直坚守到现在? (信源:【好家风故事集】方志敏:半条旧毛毯与一枚新印章——辽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三水青
老人家的觉悟会开口吗,应该制度性安排,让烈士的母亲衣食无忧。
三水青
老人家的觉悟会开口吗,应该制度性安排,让烈士的母亲老有所依,衣食无忧。
用户10xxx16
要主动给予老人家关爱!
一苇渡江
《可爱的中国》、《清贫》致敬方志敏先烈
清北送达邬老师
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