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汪东兴女儿汪小燕说:“这么多年来,父亲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不减,毛主席的生辰、忌辰,家里都当成大日子来过。” 在第四届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上,90多岁的汪东兴没能亲自到场,他的女儿汪小燕替父亲来了。 会上,汪小燕的一番话让在场不少人动容:“父亲这么多年来从没淡过对毛主席的思念,毛主席的生辰和忌辰,家里都当成大日子过。” 这话里的深情,藏着一段跨越数十年的革命情谊,要从汪东兴的青年时代说起。 汪东兴是江西弋阳人,和创建红十军的方志敏是同乡。 1930年,13岁的他在家乡投身土地革命,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红十军踏上了革命路。 1935年,红十军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方志敏等主要领导被俘牺牲,粟裕带着包括汪东兴在内的少数人突出重围,之后他跟着部队走完了长征。 长征路上的生死考验,让这个年轻战士更懂革命信仰的重量。 1947年春,汪东兴迎来了人生中关键的转折,他被调到中央领导身边负责警卫工作。 那时候解放战争刚打响,胡宗南率部进攻陕甘宁根据地,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 汪东兴担任中共中央机关直属队三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还要管着中央领导和直属机关的安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和毛主席结下了紧密的联结。 当年6月8日,国民党将领刘戡带着4个半旅扑向王家湾,午后就到了离村子只有10公里的平桥。 中央机关紧急动员转移,周总理催着毛主席赶紧走,主席却不急,说要看到敌人才走。 任弼时急得没办法,提议找个人替主席看敌人。 毛主席回头问汪东兴:“汪东兴,你敢不敢留下来等敌人?”汪东兴想都没想就答:“怎么不敢?只要主席下命令,我就留下等敌人。” 伟人大笑,说:“给一个连的兵力够不够?”汪东兴略一思索说:“一个加强排就够。” 毛主席点头:“就给你一个加强排加五个骑兵,任务是替我看到敌人再走,还要打他们一下。” 汪东兴赶紧催主席出发,自己带着小分队守在王家湾,直到看到敌人身影才撤离,硬是为中央领导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次生死考验后,汪东兴带着中央警卫团跟着中央领导转战12个县、37个村,1948年5月顺利抵达西柏坡。 建国后,他的职务换了不少,从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到公安部副部长,再到中央办公厅主任,1955年还被授予少将军衔,但有项工作从没变过——中南海和毛主席的安全保卫。 前后算下来,他在毛泽东身边负责警卫足足有30年。 1949年毛主席第一次访苏,就是汪东兴具体负责保卫,他不仅派足兵力守着北京到满洲里的沿线桥梁、涵洞,还全程守着专列和主席身边的安全。 毛主席后来考察黄河、重上井冈山、武汉游长江,每次的警卫工作也都是他牵头。 特殊时期,毛主席把更重要的事托付给他,邓小平下放江西时,他成了主席和邓小平之间的联系人;不少受冲击的老干部,也是他受主席委派去看望保护的。 1972年江青迫害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毛主席明确说:“汪东兴能对付江青。”这句话里,是藏不住的信任。 毛主席逝世后,汪东兴的思念从没断过。 每年忌辰,他再老再累也要去纪念堂献花瞻仰,从没落下一次;诞辰那天,家里一定会吃面条庆祝,就像过节一样。 五周年、十周年这样的重要节点,他还会写文章抒发怀念。 晚年的他每天上午都要学毛主席著作,看参考资料和历史回忆录,不会用电脑就让家人把网上的时政新闻打出来,每周都能积一大包。 这份跨越数十年的联结,从来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汪东兴的忠诚,是王家湾那仗里“不看到敌人不撤离”的决绝,是30年警卫工作没出一次重大事故的严谨,更是晚年拒绝国外出版商高价邀约写回忆录时那句“没脸再见主席”的敬畏。 这种忠诚,早就跳出了职务的束缚,成了刻进骨子里的信仰。 两人之间的情感,也远不止领袖和下属那么简单。 毛主席说汪东兴“厚重少文”,却拿汉朝立大功的周勃类比他;汪东兴把主席的生辰忌辰当家里的大日子,晚年每天研读著作,这份思念是长期生死与共沉淀下的真情。 毛主席信任他,把安全、联络老干部这些核心事交给他;汪东兴回应这份信任,用一辈子的践行证明“跟着主席走”不是空话。 这种双向的托付与回应,在革命年代里格外珍贵。 汪东兴的一生,是用忠诚写就的答卷。 他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从不是一时的热血,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真正的情谊也不是顺境中的奉承,是生死关头的担当。 这种跨越岁月的忠诚与思念,早已成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的一抹亮色。 岁月会模糊很多细节,却磨不掉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思念。 【评论区聊聊】这样经受过生死考验的革命情谊,你心中的模样又是怎样的? (信源:汪东兴之女:父亲常去毛主席纪念堂献花瞻仰——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