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那么小,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15 21:03:21

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那么小,只有如果算上清朝那个时候版图,它实际上日本占的更小,这个比例会更小,它的人口只有中国人的1-10,他居然敢动念头灭亡中国。 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日本的野心,是埋在骨子里、算在战略里的执念,绝非偶然兴起的狂想。从明治维新开始,这个岛国就把“大陆政策”刻进了国家发展的基因里——先占朝鲜,再吞东北,最后全面侵华,一步步蚕食亚洲大陆,这是他们筹划了半个多世纪的既定路线。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时,就喊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口号,而中国这块物产丰饶、距离最近的土地,自然成了他们眼中最肥的猎物。 很多人忽略了,日本的“敢”,是建立在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和对中国的精准“示弱”上。明治维新后,日本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把工业产值的大部分投入军工,到1937年全面侵华前,其海军实力稳居世界第三,陆军师团的装备水平、训练强度远超当时的中国军队。 更关键的是,他们看透了晚清以来中国的虚弱: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甲午战争签下《马关条约》,巨额赔款让日本国力大增,却让中国陷入财政崩溃;随后的军阀割据,更是让中国四分五裂,北洋军阀、国民政府轮番上台,内战不断,根本无力凝聚全国力量抵御外侮。日本参谋本部在侵华前的调查报告里写得直白:“中国内部四分五裂,民众愚昧无知,军队装备落后且缺乏协同,是易于征服之国度。” 这种“看透”,让日本的野心不断膨胀。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以区区两万兵力,就轻易占领了面积是日本本土三倍的东北,而当时东北军有近二十万兵力,却因“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 这场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占领,给了日本军方极大的错觉:“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灭亡中国指日可待。”紧接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狂妄地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他们以为能复制东北的速胜,却没料到,这一次他们踢到了铁板——但即便如此,这种基于前期胜利的盲目自信,还是支撑着他们把战争拖了八年。 日本的“敢”,还藏着资源匮乏逼出来的绝境求生欲。这个岛国多山少田,矿产、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几乎全靠进口,而中国东北的煤炭、铁矿,华北的棉花、粮食,江南的工业基地,正是他们弥补资源短板的“救命稻草”。 1936年,日本石油自给率不足10%,钢铁自给率仅30%,一旦外部供应被切断,整个国家机器就会停转。在他们看来,侵略中国不是“选择”,而是“必需”——要么通过扩张掠夺资源生存,要么困死在岛国上。这种畸形的生存逻辑,让他们把侵略当成了“正义”,甚至用武士道精神给士兵洗脑,让他们在战场上变得异常凶残。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野心背后,还有对中国文化的刻意贬低和对自身文明的病态拔高。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西化,却刻意割裂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甚至宣扬“脱亚入欧”论,把中国污蔑为“落后、愚昧的亚细亚病夫”,而自己则以“文明国”自居,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解放亚洲、传播文明”。 这种文化上的自我催眠,让日本民众对侵华战争缺乏基本的道德愧疚,反而纷纷支持“圣战”,形成了全民侵华的狂热氛围。反观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战乱中被严重冲击,新的思想体系尚未建立,民众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还很薄弱,这也让日本的侵略少了很多精神层面的阻力。 但日本终究低估了一个民族的底线和韧性。他们以为凭借军事优势就能摧毁中国,却忘了中国虽弱,却有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根基,有亿万民众在亡国灭种危机面前迸发出的凝聚力。 八年抗战,中国军队虽然装备落后、补给不足,却始终没有屈服;无数普通民众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日本的野心,最终在全民族的抵抗中被击碎,他们也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弱,从来不是由版图大小、人口多少决定的,而是由内部的凝聚力、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治理能力决定的。 日本的敢,源于中国的弱;而中国的胜,源于绝境中的觉醒与团结。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分裂就会遭辱,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才能让任何野心家不敢觊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78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