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德国方面宣布 11月15日,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结束会议后,立即宣布向乌克兰追加1.5亿欧元援助。这笔钱不是直接给现金。全部用来买美国造的防空导弹和雷达。乌克兰现在最缺这些。 这已经是德国今年秋天第二次这么干了。上次他们刚拿出5亿欧元。同样买了美国军火。 俄罗斯最近炸了乌克兰很多电厂、医院和学校。德国觉得必须更快帮忙。 德国人搞了个“乌克兰急需清单”。乌克兰说自己要什么。北约就去买。美国负责造武器。别的国家付钱。 这波操作看着是“援助乌克兰”,实则把“美国搭台、欧洲买单”的戏码演得明明白白。德国前后掏出6.5亿欧元,一分钱没进乌克兰口袋,全变成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订单,说穿了就是欧洲替美国的对乌战略“输血”。 乌克兰缺防空装备是事实,可德国放着自己的军工产能不用,偏要舍近求远买美国货,背后的门道一点不简单。作为欧洲工业强国,德国的“ IRIS-T ”防空系统在国际上口碑不俗,性能完全能满足乌克兰需求,而且本土生产还能带动国内就业。可它偏偏选择美国武器,说到底还是被北约的“集体框架”绑住了手脚,更是给美国递上的“投名状”。 今年以来,德国对乌援助总额早就突破70亿欧元,加上这次的追加款项,妥妥的欧洲对乌援助“大户”。但这笔钱花得有多憋屈,只有德国人自己清楚。能源危机还没完全缓过来,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中小企业倒闭潮一波接一波,老百姓过日子都得精打细算,政府却把大把资金拿去给美国军火商“送业绩”。 所谓的“乌克兰急需清单”,更像是美国军工的“订单清单”。乌克兰列出需求,北约牵头采购,欧洲国家掏腰包,美国负责生产交货,一套流程下来,美国赚得盆满钵满,欧洲却扛着经济压力和地缘风险。这种“别人打仗、美国赚钱、欧洲买单”的模式,简直是把欧洲当成了冤大头。 德国这么积极,表面上是“人道主义救援”,实则有自己的小算盘。想借着对乌援助巩固和美国、北约的关系,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刷存在感,同时制衡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可算盘打得再精,也躲不过现实的反噬。持续援乌让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彻底冰封,能源合作中断的后续影响还在发酵,工业成本高企的难题至今无解。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催着欧洲加大对乌援助,一边自己的援乌法案却在国会卡壳,迟迟无法落地。这种“只让别人出钱、自己却舍不得真金白银”的双标,欧洲各国不可能心里没数。但在北约的框架下,德国即便有怨言,也只能跟着美国的节奏走,毕竟在安全上还得依赖美国的“保护”。 可这样的援助模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乌克兰的处境没有因为源源不断的武器得到根本改善,反而因为外部援助的持续注入,让冲突陷入“打打停停、越打越久”的僵局。欧洲越是掏钱,战火就越难平息,最终承受地缘动荡和经济衰退双重打击的,还是欧洲自己。 德国看似在“主持正义”,实则在霸权体系里充当着“提款机”的角色。6.5亿欧元买不来和平,只能让美国军工赚得更多,让欧洲的负担更重。这种牺牲自身利益、成全他人霸权的操作,到底能持续多久,恐怕连德国自己都没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