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11月初,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

刘强法 2025-11-15 11:16:42

“滚回自己的国家!”11月初,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他是怎么么跑来的?   不同国家对待难民的政策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以德国为例,这个欧洲国家为寻求庇护者提供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福利体系。   根据德国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难民可以申请公民津贴,这是一种国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申请者需要满足一些特定条件,如至少在德国合法居住、拥有合法居留身份等。   德国就业中心会为申请人提供基本生活费用,包括食品、衣物和个人卫生等日常开支。   2025年,德国单身成年人每月可获得563欧元的标准补助,夫妇中每人可获得506欧元,儿童则根据年龄不同获得357至471欧元不等的补助。   除了基本生活费用,德国还会为难民支付合理的住宿和取暖费用,在特定情况下,难民还可以获得额外补助,比如孕妇从怀孕第13周起、单亲父母或因健康原因需要特殊饮食的人。   但这种福利并非无条件的施舍,领取者必须履行一系列义务,包括参加就业中心的定期约谈、积极寻找工作、接受提供的合理工作机会,并及时报告个人情况的变化,如果未能履行这些义务,福利金额可能会被减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长期以来并未建立系统的难民庇护制度,在中国,外国人的权益多与合法工作和居留身份绑定。   2025年初,中国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通知,虽然体现了对特定人群的关怀,但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公民,并未涉及难民群体。     中国对待外国人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鼓励通过合法工作和贡献在中国生活。   2025年10月,辽宁省推出的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工作方案清晰地体现了这一思路。   该方案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优化,为外国人在华工作提供便利,服务范围包括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签发、变更、延期、社会保险登记、职称评审以及居留证件签发等。   这套制度的设计理念是,通过跨部门联动办理,实现外国人工作相关事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在辽工作外国人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便利措施完全围绕着“工作”这一核心展开,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打造更加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辽宁省明确提出了“聚焦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的目标。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那位乌克兰难民的困惑就不难理解了,中国确实没有建立类似德国那样的难民福利制度,而是将社会保障资源主要用于本国公民,在中国,外国人的权益保障主要与其合法就业和纳税记录相关联。     这位乌克兰难民的言论引发的讨论,实际上触及了当今国际社会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如何平衡人道主义救助与移民激励机制。   2025年底,一批巴勒斯坦难民前往南非的经历就展现了这种复杂性,153名巴勒斯坦乘客从肯尼亚内罗毕飞抵约翰内斯堡的O.R.坦博国际机场后,因护照缺少出境章一度被拒绝下机。   南非边境管理部门最初依据规定拒绝他们入境,后来在国际关系与合作部的介入下才解决了这一僵局。   这一事件在南非国内引发了激烈辩论,开普敦乌拉马委员会批评了一些人的“仇外言论”,指出这些巴勒斯坦人是“逃离灾难性局势的真正难民”,并非单纯的经济移民。   类似地,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也曾因将难民称为“群”而遭到严厉批评,被指责为“非人性化”。   这些案例表明,难民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敏感而复杂的社会议题,各国在应对时都面临着人道关怀与制度约束的双重压力。     尽管中国没有西方式的难民福利制度,但这并未阻止中国成为吸引外国人的目的地。   近年来,中国在“最适合外籍人士旅居目的地榜单”中的排名显著上升,从2024年的第19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6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外籍人士在个人财务状况和整体幸福感方面的高分评价。   这位乌克兰难民的抱怨,实际上揭示了全球难民问题的一个核心矛盾——难民对接收国的期望与接收国自身政策定位之间的落差。   从网络舆论来看,中国民众对接收难民普遍持保留态度,许多网友直言“我们不接收难民”,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这一问题上的集体认知。 相较于一些欧洲国家,中国民众更倾向于将难民视为暂时性的国际人道主义救助对象,而非长期的社会成员。   中国在难民政策上的立场,与其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人口规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承载能力密切相关。   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维护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体系稳定运行已是巨大挑战,很难再承担大规模难民安置的压力。

0 阅读:67
刘强法

刘强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