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中文演讲!” 你敢信吗?这话,是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对着一个刚刚站上世界之巅的华人科学家说的。 这人,是丁肇中。 这一幕让人意外。丁肇中虽持有美国护照,但他在战乱时期的中国长大,对自己的根在哪里,有着清晰的认知。 他能站上这个全球顶级的学术舞台,背后是半生的钻研与无数次实验的积累,这份成就足以让他在任何场合拥有话语权。 不让用中文,表面是语言选择的问题,实则关乎一个人的文化认同与尊严。母语是成长的印记,是与故土联结的纽带,在这样重要的时刻,选择用母语表达,本就是很自然的事。 丁肇中没有激烈争执,而是先以英文完成了开场的礼节性发言,随后,他举起了自己手写的中文讲稿,平静却坚定地说:“正因为这个场合重要,我才选择用中文表达。”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整个颁奖大厅陷入安静。这份中文讲稿,后来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永久收藏,这也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次有中文演讲的手稿获此待遇,中国声音第一次清晰地留在了这个舞台上。 丁肇中用温和却坚定的方式,守住了自己的立场。他的底气,源于自身的学术成就,无需靠争执,只需用行动和选择,就能表明态度。 而且他并非只在颁奖礼上表明心迹,此后多年,他频繁回到中国,走进高校给学生讲课,推动国内科研团队参与国际前沿实验,把先进的科研理念和资源带回祖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故土的牵挂。 其实,国籍只是一个身份标识,真正定义一个人的,是他内心的归属,是他愿意为哪片土地付出。丁肇中没有用口号标榜自己,却用一次次选择和行动,证明了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能守住自己的根。 丁肇中在颁奖礼上坚持用中文演讲,最打动你的是什么?是那份不卑不亢的态度,还是他始终牵挂故土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