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失落的烟火气:70后80后的怀旧,藏着一代人的无奈 漫步淀山湖畔,朱家角古镇的青石板路依旧,4.6分的高分好评下,却是空置的别墅与倒闭的商铺。400万就能入手的叠墅、月租5000元的2000平空间,折射出上海郊区商业的清冷,也勾起70后80后对往昔的集体怀念。 十年前的上海,弄堂是生活的主场。清晨煤球炉的炊烟、煎饼果子摊的长队、街坊邻里端着饭碗串门的热闹,还有记得你口味的小店老板,构成最鲜活的烟火气。我们这代人曾是城市的中坚,见证着石库门里的市井温情,也亲历着自行车流变成高架车龙的变迁。 如今的上海,商业地图早已重构。青浦奥特莱斯扩建为亚洲最大,上海六百斥资16.98亿重建,23个新商业体即将扎堆开业。可千篇一律的连锁品牌挤走了特色小店,高租金让街边摊贩难觅踪迹,国际化大都市的光鲜背后,是人情味的逐渐消散。 不同世代的消费鸿沟愈发明显。70后理性消费、80后谨慎度日,而90后敢于为兴趣买单,更懂利用互联网“钱生钱”。我们肩负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看着华为研发中心带来的人才红利推高部分区域租金,却也目睹另一些地方的商铺空置率居高不下,对城市巨变只剩默默接纳。 弄堂在城市更新中渐行渐远,烟火气被玻璃幕墙阻隔。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破旧的建筑,而是那个充满温度的城市,更是曾经年轻鲜活的自己。时代滚滚向前,上海在得到繁华的同时,也让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成了绝版。 你的上海记忆里,是否也有一段关于烟火气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青浦 朱家角 上海老街区 上海老城区 上海内环老洋房 上海旧式石库门 上海吴江路街景 上海老沪闵路 上海老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