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

风林事儿说 2025-11-12 17:05:58

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李显龙的讲话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他提到的“老龄化”和“年轻人口”。他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制约。 李显龙盯着的不只是中印人口结构的数字差,而是全球经济里“人口红利”这个越来越关键的变量,这话背后藏着的,是新加坡在大国博弈中找新出路的迫切,说白了就是想把印度打造成“东向战略”的新增长引擎。 先看他反复强调的人口账,这确实是当下最扎眼的对比。中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经到了39岁,而印度才28岁左右,光看这个数字,印度好像握着天然的发展优势。印度现在人口都14.38亿了,比中国还多,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到2048年能冲到11亿峰值,这堆年轻劳动力要是能用好,确实能撑起经济增速。 李显龙抓着这点说事儿,就是想放大“谁有年轻人口谁就有未来”的趋势,毕竟现在全球经济都在为劳动力短缺头疼,连苹果都把iPhone17的生产线往印度搬,看重的就是那儿便宜又年轻的工人。 可他没细说的是,中国的老龄化是伴随产业升级来的,咱们有全球30%的制造业增加值打底,就算劳动力少点,靠技术和效率照样能稳住大盘,而印度那堆年轻人口里,成年人文盲率还高达24%,4.69%的劳动力才接受过正规技能培训,多数人只能干农业或零散服务业,这“红利”能不能变现还两说。 但李显龙要的不是较真人口红利的质量,而是借这个由头,给新加坡的战略转向铺路。新加坡这小国太依赖外部市场了,过去几十年靠中国赚得盆满钵满,马六甲海峡六成的货物都跟中国有关,对华转口贸易的关税是财政重要来源。 可现在中美博弈越来越紧,2025年就因为中美互征港务费,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三天就跌了12%,这一下就让它看清了“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模式有多脆弱。 它必须找个新的增长锚点,而印度刚好撞上来了——这个有14亿人口的市场,年轻消费群体正在壮大,哪怕现在人均GDP才2800美元,潜力也足够让新加坡眼馋。所以新加坡和印度早就开始往一块凑了,不是临时起意。 2025年黄循财跟莫迪会晤,一口气签了数字支付、技能培训、绿色能源一堆协议,合作早就跳出了单纯的买卖范畴。军事上更明显,2023年两国才4次联合军演,2025年直接飙到11次,印度军舰访新次数翻了一倍还多,甚至能去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了。 新加坡打得算盘很精,它想当印度和全球的“中间人”:用自己的金融、管理经验帮印度对接国际资本,再借着印度的人口和市场,在区域经济里保住自己的枢纽地位。就像现在新加坡企业在印度搞的技能培训项目,表面是帮印度提升劳动力素质,实则是为了让印度的人口红利能精准对接全球产业链,自己好从中分一杯羹。 李显龙选在伦敦说这话,还有层意思是喊给国际资本听的。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他在这儿吹印度的潜力,就是想把更多资金引向印新合作。毕竟新加坡自己体量小,拉着国际资本一起押注印度,才能把这个“增长引擎”的架子搭起来。 可印度的问题摆在那儿:政策朝令夕改,特斯拉建厂的事儿拖了好几年没下文;港口效率才是中国的三分之一,物流成本高得吓人;10%左右的失业率摆在那儿,每年千万新增劳动力找不到像样的工作。这些李显龙不可能不知道,但新加坡没得选,它需要一个能对冲对华依赖的选项,哪怕这个选项不那么完美。 说到底,李显龙的话就是个战略信号。他不是真的笃定印度能超车中国,而是想强调“人口红利”已经成了全球竞争的关键筹码,同时暗示新加坡要换赛道了——过去靠搭中国发展的快车,现在要试着开印度这趟新车。 至于印度能不能真的接住这个“引擎”的角色,新加坡其实也在赌,赌印度能在2032年人口红利窗口期结束前,把自己的短板补上。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围绕人口红利的布局,已经成了新加坡“东向战略”最明确的新方向。

0 阅读:14
风林事儿说

风林事儿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