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那笔账得从 1965 年说起,那时候新加坡还跟着马来西亚混,可马来西亚搞 “马来人至上”,巫统的人公开说 “新加坡华人不能忍受被长期踩在脚下的人统治”,这话直接把矛盾摆上了台面。 李光耀当时还想争一把,用马来语回怼,说穷不是因为没有特权,可架不住对方人多势众,最后东姑直接让新加坡滚出联邦。这次分家给新加坡人刻下了第一道烙印:靠单一族群撑腰根本活不下去,周围全是穆斯林国家,要是敢把华人捧成特殊群体,说不定哪天就被包饺子。 独立后的新加坡立刻面临一个难题:怎么让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捏合成一个国家?李光耀没别的招,只能下猛药搞 “去族群化”,硬造一个 “新加坡人” 的身份。最狠的是在教育上动手脚,以前华校都用中国的《三字经》《千字文》当教材,后来全给换了。 30 年代开始本土书局编教材,加了 “巴刹”“椰树” 这些南洋元素,到二战后干脆搞 “教育马来亚化”,把课本里反帝排外的内容全删了,连带着中国历史的篇幅也一减再减。现在新加坡孩子学的华文,更像一门工具语言,跟中国的文化根脉早断了层。 语言上的改造更彻底,政府推双语教育,华人孩子必须学英语和华语,可闽南语、粤语这些方言直接被禁了。这招特别毒,老一辈华人还能靠方言拉近距离,年轻人从小只说英语和普通话,跟其他族群交流没了障碍,可跟中国的文化联结也淡了。你跟他们说中国的省份城市,不少人还得反应半天,更别说关心中国的发展好坏了,对他们来说那是外国的事。 光靠教育还不够,新加坡直接用政策把 “种族平衡” 焊死在社会骨子里。1989 年开始搞组屋种族配额,每栋楼里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的比例都有硬规定,想找个全是华人的小区门都没有。 有次我朋友想在武吉知马买组屋,就因为那个单元华人比例超了 0.5%,硬生生被拒了。这种政策逼着不同族群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没法形成单一族群的势力,华人想 “最受欢迎” 根本不现实,国家首先就不允许。 公务系统里的门道更藏得深,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国企,招聘时都得卡种族比例,就算华人应聘者再优秀,要是这个岗位的华人配额满了,照样得让给其他族群。马来人作为原居民,宪法里还特地写了要保障他们的权益,虽然没明说给特权,但实际操作中总会适当倾斜。印度人在法律、金融领域的势力也不小,华人想在任何领域独大都是不可能的事。 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加坡华人,脑子里先装的是 “新加坡利益”,再才是 “华人身份”。《联合早报》做过统计,他们网站 64% 的内容都聚焦本土,跟中国相关的只占 26%,而且大多是从新加坡视角解读的经济合作。 2024 年有个民调更说明问题,53% 的新加坡人觉得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在涨,但选战略合作伙伴时,半数人选中国纯粹是因为经济利益,教育部长陈振声都直言 “对中国不看涨不看跌,保持务实”。 海外新加坡人的态度更有意思,78% 承认中国影响力强,可 37% 更愿意选美国当伙伴,跟本土的选择正好反过来。南洋理工大学有个研究员说,这是因为新加坡人长期活在 “国际受欢迎” 的媒体形象里,对地缘政治其实不太懂,有时候显得有点天真。但这种天真里藏着清醒:不管中国好不好,新加坡的生存根本靠的是大国平衡,跟谁走太近都危险。 老一辈华人或许还能聊两句中国老家,年轻一代早没这概念了。他们从小被教育 “新加坡是唯一的家”,课本里讲的是新加坡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历史课重点是 1965 年独立后的奋斗史,中国历史只在世界史里提几句。平时关心的是组屋申请、CPF 公积金和 PSLE 考试,中国 GDP 涨多少、出了什么新技术,顶多是新闻推送里的一条标题,扫一眼就划过去了。 不是说新加坡华人对中国有意见,而是国家从小就给他们塑了型:你的身份首先是新加坡人,其次才是华人。种族上不能搞特殊,情感上不能靠外人,所有思考都得围绕 “新加坡能不能活下去”。这种环境里,自然不会有人天天盯着中国好不好,更不会觉得华人就该受特殊对待,毕竟从 1965 年独立那天起,新加坡就没给过这种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