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炎左吖吖 2025-11-10 10:13:04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1958年4月22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28米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披着红绸,等待着揭幕的瞬间。 当覆盖的幕布滑落,碑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撞进阳光里。 没人知道,这座碑的每一笔、每一划,都熬了九年的时间,争过、改过、疼过。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毛主席题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额,可背面的碑文。 那段浓缩百年革命史的文字,该由谁来写? 所有人都犯了难。 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翻着书法家的名单,最后停在“周恩来”三个字上。 “周总理的字是颜体底子,五岁就开始练,苍劲雄伟,端庄凝重,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刚好配纪念碑的肃穆。” 这个建议一出口,兴建委员会的人都点头。 可周总理日理万机,能抽出时间吗? 没想到周总理一口应下。 他每天早上一睁眼,先在书桌前写一遍碑文。 晚上处理完文件,再铺开纸练几行。 整整四十多天,他写了上百遍,最后挑了个星期,躲去北戴河闭关。 一周时间,只做一件事,把150字写到满意。 工作人员后来回忆,周总理送来的手稿,每个字都像刻在纸上。 “永”字的竖钩,力透纸背,“垂”字的横画,匀得像尺子量过。 刘开渠拿到手稿时愣了。 “我见过总理写题词,没见过这么多字的楷书,这哪是写,是把心意磨进每一笔里。” 碑文的问题解决了,可纪念碑的“骨架”设计,又起了争执。 梁思成拿到初版模型时,当晚失眠。 模型底座开了三个拱门,像缩小版天安门,他连夜写信给彭真:“纪念碑是石质建筑,底下掏空会显得悬;台座太高,碑身反而瘦小,主次颠倒了。” 病床上的林徽因听了,把学生叫到跟前,指着新画的草图拍桌子:“这都是康乾时期的纤弱线条!要去汉唐找,去霍去病墓的石刻里找,纪念碑要的是厚重,不是花架子!” 夫妻俩的坚持很简单,纪念碑的核心是碑文,是毛主席写的“人民英雄”,是周总理写的150字祭文。 任何雕像、群雕,都不能抢了文字的风头。 争论持续了大半年。 雕塑家主张用巨型人物雕像,说“要表现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 建筑师们反对:“碑是碑,要让文字说话,堆再多雕像,不如把碑文刻进人心。” 最后折中的方案是碑身挺拔矗立,四周绕浮雕。 浮雕的设计,比碑文更费心思。 最初,范文澜的编审委员会定了十个历史题材。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每个题材都有具体人物,林则徐、洪秀全、黎元洪。 可雕着雕着,突然停了三天。 原因是毛主席看了方案,提了意见:“要纪念‘人民英雄’,不是纪念‘英雄人物’。” 专家组连夜开会,把《虎门销烟》里的林则徐删了,换成普通士兵扛着鸦片箱。 《金田起义》里的洪秀全不见了,换成一群举着锄头的农民。 最终定版的浮雕,全是普通人的面孔。 《南昌起义》里端枪的士兵,《二七大罢工》里举着标语的工人,《胜利渡长江》里划桨的船工。 上面没有伟人,只有“人民”。 林徽因和梁思成设计的碑座装饰,更藏着“人民”的心思。 他们选了百花和卷草纹,百花象征各族人民,卷草代表生生不息。 后来林徽因去世,梁思成给她设计墓碑,特意用了这套纹样。 从1949年奠基到1958年落成,人民英雄纪念碑建了九年。 1958年5月1日,纪念碑正式开放。 第一个来参观的,是位拄着拐杖的老人。 他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红军,摸着浮雕上的士兵像,哭着说:“这就是我们啊!” 如今,每天有上万人来天安门广场看纪念碑。 有人读碑文,有人摸浮雕,有人对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拍照。 他们或许不知道,这座碑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藏着“把人民刻进历史”的执念: 风又吹过天安门广场,槐花香裹着碑文的墨香。 有人轻声读:“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读碑的人里,有穿校服的孩子,有拄拐杖的老人,有背着相机的游客。 他们或许不懂每一笔的讲究,但都懂这座碑,是给“人民”的! 是给所有为新中国拼过命的,普通人。 主要信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环球网)

0 阅读:83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