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一男子被查出癌症晚期,寿命仅剩3个月。没想到3个月后,癌细胞竟然消失了,而他的治疗方式让医生大呼神奇。 翻开《自然》与《自然医学》的往期期刊,一种宠物驱虫药的名字透着矛盾——芬苯达唑。 这瓶几美元就能买到、给猫狗驱蛔虫的药片,在前者的论文里被描述为“可解聚癌细胞微管蛋白,阻止癌细胞分裂”,在后者的研究中却被警告“单独用于小鼠时,可能刺激癌细胞生长”。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把这种兽医常用药推到了癌症治疗的争议中心,而这一切的起点,是2018年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出具的一份特殊诊断书。 2018年4月,58岁的美国商人乔・蒂彭斯拿着“癌症治愈”的诊断报告走出诊室,手里的纸页轻飘飘的,却压过了两年前的绝望。 彼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即将成为瑞士私募公司合伙人的男人,会靠着宠物药改写命运——可在2016年,他的人生还被一张PET-CT片子钉在绝境里。 那是2016年的例行体检后,乔拿到的报告上满是红色标记:小细胞肺癌晚期,癌细胞从肺部扩散到脖子淋巴结、肝脏、胰腺,连尾骨都没能幸免。 全美顶尖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医生直言,按常规放化疗,他最多只剩3个月。 接下来的五个月,乔尝尽了治疗的苦:放疗让喉咙烂得吞不下牛奶,化疗把200斤的体重压到100斤,胳膊细得能看见骨头。 可2016年底的复查更糟,胃壁上又新增了转移灶,医生只能建议他参加靶向药临床试验,“运气好或许能多活半年”。 乔没把希望全押在临床试验上,真正的转折来自2017年初的一次闲聊。 做兽医的朋友偶然提起,芬苯达唑早年有研究提过“可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还曾有晚期脑癌科学家靠它搭配维生素E让肿瘤消失。 走投无路的乔,让朋友帮他买了药,定了“每周吃3天、每天500毫克”的方案,还加了姜黄素——他从癌症论坛上看到,这东西能减轻炎症。 刚开始连乔的妻子都不放心,偷偷藏过他的药,怕吃出问题。 直到2017年3月复查,医生拿着新的PET-CT片子反复核对,皱着眉问:“你是不是换了治疗方案?” 片子上的癌细胞几乎没了踪影,只剩肺部原发灶有个米粒大的阴影。 乔这才坦白吃了芬苯达唑,医生也说不出原因,只让他“继续观察”。 2017年9月,乔参与的临床试验结束,几百个受试者里,只有他达到了“癌细胞完全缓解”的标准。 后来他把经历写在博客上,本想给病友提个醒,没成想半年内点击量破了百万,59个国家的人来留言,中国网友还给他取了“乔帮主”的外号。 有人说按他的方案吃了两个月,肿瘤标志物降了;也有人说吃了后肝功能异常,被医生叫停。 随着乔的故事传开,监管机构也动了起来。 2019年美国FDA发公告,警告患者别自行用兽用芬苯达唑,已经收到12起肝损伤案例;2021年中国NMPA也跟进,提醒“擅自用药可能耽误正规治疗”。 可绝望的人还是会试——2022年浙江有个62岁的胃癌患者老王,化疗无效后从网上买了芬苯达唑,吃了一个月胃不疼了,肝功能却亮了红灯,胆红素飙到正常上限的3倍,医生说再吃就会肝衰竭,老王只好停了药。 后来乔在采访里反复说:“我从没想过推广芬苯达唑,只是想告诉大家别放弃,但绝不能拿命赌。” 就像北京肿瘤医院的医生说的,“老药新用是好事,可必须经过正规人体试验。” 乔能好是幸运,但幸运不能当治疗方案。 现在再看芬苯达唑,它还是宠物店里的普通驱虫药,可在癌症病友群里,它的名字依旧带着复杂的重量。 一边是绝境里的希望,一边是未被验证的风险,而这背后,藏着所有晚期患者对“活下去”的渴望,和对科学边界的敬畏。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