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偷换概念?把我们吃了几千年的馒头,白粥,糙米饭这些能养出三代人的"家常

语蓉聊武器 2025-11-09 19:34:06

到底是谁在偷换概念?把我们吃了几千年的馒头,白粥,糙米饭这些能养出三代人的"家常主食",污化成"高糖,高热量,没营养"的垃圾。转头又用蛋糕,炸鸡,奶茶打开你的味蕾,再告诉你"喝杯咖啡,啃个欧包就能控食欲"。可欧包里的黄油糖霜,咖啡里的植脂末,哪样不比一碗白米饭更伤身体? 最近发现家里餐桌有点不一样:妈妈以前顿顿煮的糙米饭,现在偶尔才做,还总说“吃了容易胖”。 反而抽屉里常放着欧包、全麦饼干,说“这些是健康的,饿了垫垫”。 可这些比米饭贵好几倍的东西,真的比咱们吃了几千年的老主食强吗? 先说说大家对老主食的误会,最常见的就是白粥。 好多人觉得“胃不舒服就喝粥”,妈妈之前胃炎犯了,就天天喝白粥养胃。 结果喝了快一个月,胃还是胀,去医院复查,医生说粥里全是淀粉,营养太单一,光喝粥满足不了身体需要。 而且喝粥不用嚼,胃的消化功能得不到锻炼,慢慢就变弱了。 还有隔壁李伯伯,有糖尿病,上次喝了小半碗白粥,血糖一下就上去了,医生特意让他以后少喝粥。 除了白粥,猪油的遭遇也挺可惜的。 小时候奶奶炒菜总用猪油,炒出来的青菜油亮喷香,奶奶还说“吃点猪油能补维生素A,以前农村孩子夜盲症都靠它”。 可后来妈妈听人说“猪油含饱和脂肪,吃了会得高血脂”,就再也不用了,换成了人造黄油。 结果前阵子看科普才知道,人造黄油里的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比猪油还大,这不是越换越糟吗? 再看看妈妈常买的“健康加工食品”,其实好多都名不副实。 上次妈妈买的全麦饼干,包装上写着“粗粮配方,低卡饱腹”,我帮她看配料表,小麦粉、白砂糖排在最前面,真正的全麦粉在最后面。 后来查了食品标签的规矩才知道,配料表是按成分含量高低排的,这说明饼干里的糖和油,比所谓的“粗粮”还多,哪儿来的“低卡健康”? 还有沙拉酱,表姐之前减肥,天天在家做蔬菜沙拉,说“低脂又减肥”。 结果减了一个月,体重没降反涨了2斤。 后来才发现,她拌沙拉用的酱,植物油含量有50%,一勺的热量比一碗白米饭还高,等于白忙活一场。 连之前新闻里说的“无糖乳酸菌饮料”也一样,宣传时说“零糖低卡,适合减肥的人喝”。 实际里面加了不少代糖,有人喝了之后肠胃不舒服,商家最后还因为虚假宣传被罚款了。 这些“健康标签”不是凭空来的,都是商家一点点让大家相信的。 听爸爸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烘焙、速食行业就开始这么做了。 他们找些人假装“营养专家”,在电视上说白米饭“致胖”,说碳水化合物“对身体不好”。 又把欧包、咖啡包装成“只有精英才吃的健康食品”,让大家觉得吃这些才洋气。 慢慢的,好多人就觉得老主食不如这些加工食品了。 现在年轻人更吃这一套,有数据说18到25岁的年轻人里,42%都觉得“吃米饭会胖”,65%每周至少买3次烘焙食品。 表妹就是这样,才23岁,早餐总吃欧包,下午喝咖啡,很少吃米饭,说“这样不容易胖”。 结果上次体检,表妹的甘油三酯超标了,医生说就是长期吃这些加工食品,摄入的糖和油太多导致的。 其实想不被这些“健康食品”忽悠也简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早就说了,每天身体需要的能量,一半以上都得靠碳水化合物。 馒头、米饭这些老主食,才是最优质的碳水来源,对身体最适应。 以后买包装食品,多花两分钟看看配料表,糖和油排在后面的才靠谱,别被包装上“健康”“低脂”的字骗了。 说到底,老祖宗传下来的主食,能吃几千年肯定有它的道理。 那些刚出来没几年、全靠广告吹出来的“健康食品”,反而要多留个心眼。 别让商家换个说法,就把咱们吃了一辈子的老主食给否定了,把家里的餐桌搅得没了原来的味道。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