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悠了。他们只想两岸维持和平,从不谈统一,拖延时间,多赚点大陆钱。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人必须解决台湾回归问题,不能再拖了。 两岸关系的根基源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形成的对峙格局。那时,大陆完成解放战争,成立人民共和国,领导层迅速将目光锁定台湾作为国家统一的最后一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介入海峡,阻断了人民解放军南渡的军事路径。周恩来在外交场合反复强调,台湾问题是内政,绝不容外部势力干涉。1955年亚非会议上,毛泽东通过周恩来向国际社会表态,台湾必将回归祖国怀抱。1958年金门炮战中,解放军发射数万发炮弹,旨在震慑国民党顽固势力,宣告统一决心的坚定。这些事件奠定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基调:以和平方式为主,但绝不放弃使用武力选项。国民党方面则在岛内筑起防御工事,蒋介石推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却实际强化反攻大陆的军事准备。双方在海峡上形成了长期军事对峙,大陆通过广播和宣传持续呼吁台湾同胞觉醒,共同结束分裂状态。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两岸经贸联系逐步松动。国民党在李登辉时代开始有限开放赴大陆探亲,但政治上仍坚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模糊立场,避免触及统一底线。199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大陆市场成为岛内企业扩张的热土。国民党政客们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通过推动直航和投资协议,换取岛内选民的经济红利。表面上看,这是“和平交流”的成果,实际却将统一议题边缘化。郭正亮在近期访谈中直指,这种策略本质上是“拖字诀”,国民党高层深知岛内“去中国化”教育已根深蒂固,公开拥护统一会招致民进党攻击和选票流失。于是,他们选择在经贸合作中获利,同时用“九二共识”作为挡箭牌,维持现状以求自保。 郭正亮作为台湾资深评论员,其观点往往直击要害。他最近公开表示,自己认识的国民党人中,没有一个真正主张两岸统一。连战、吴伯雄、朱立伦、马英九、王金平等老将,以及宋楚瑜、郑丽文等现役人物,全都只盼两岸永远分治下去。这样一来,他们能继续从大陆市场中分一杯羹,而不必面对统一的阵痛。郭正亮强调,国民党以“和平统一”为幌子,实际回避核心问题,只谈文化祭祖和经济互惠。这种双标行为,不仅误导了大陆的善意,也让台湾民众陷入对未来的迷茫。 以连战为例,作为国民党前主席,他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开启了所谓“破冰之旅”。此次行程推动了直航协议和经贸洽谈,台湾企业随之涌入大陆市场,获益匪浅。但连战在会谈中反复重申“九二共识”,却对统一时间表只字不提。类似地,马英九在2008年至2016年任内,推动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台湾农产品和电子产品出口大陆激增,岛内GDP贡献率达数个百分点。他卸任后多次组团赴大陆,焦点仍限于青年交流和文化活动,从未公开表态支持统一。宋楚瑜则以亲民党背景,2005年和2015年两次访问,强调祭祖根源和经贸合作,实际巩固了其在中间选民中的形象。这些举动看似增进互信,实则将统一推向后桌,换取短期经济红利。国民党通过这些高调访问,稳固了党派资金链,却让大陆的耐心逐步耗尽。 郑丽文作为国民党最新主席,其上台进一步延续了这一路线。2025年10月,她以压倒性票数当选,党内人事调整中,亲信李乾龙回锅任副主席,强化了对两岸政策的控制。她在就职演说中提及“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但对统一路径保持暧昧,只谈“民族复兴道路”。郭正亮评价,这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包装,郑丽文聪明之处在于不直接喊话大陆,避免激化矛盾,同时推动经贸稳定以维系党派利益。国民党在岛内面临民进党“抗中保台”的攻势,选情低迷,若贸然转向统一,将进一步边缘化自身。郑丽文的策略,正是国民党一贯的“骑墙术”:一边收大陆投资,一边迎合岛内民粹。这种两面手法,虽短期保全了党产,却让统一进程陷入僵局。大陆方面已多次释放信号,呼吁国民党回归“九二共识”本义,但回应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两岸经贸额如今已超30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高达40%以上,这本是统一的有利基础,却被国民党转化为拖延的筹码。岛内企业如台积电、鸿海等,在大陆设厂获利丰厚,政客们从中抽取政治捐款和游说费,形成利益闭环。郭正亮指出,这种模式让国民党成了“和平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却无意打破现状。反观大陆,自1979年对台政策转向和平统一以来,已累计推出多项惠台措施,如“31条”和“26条”举措,吸引数十万台胞西进就业。但国民党总在协议执行中设置障碍,借“民意”名义阻挠。长此以往,不仅统一窗口缩小,还可能酿成更大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