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打多久我就陪多久!只要大陆战机敢越线,台军就开第1枪击落。 台海两岸军事摩擦近年来愈演愈烈,大陆军机频繁进入台湾周边空域,直接挑战岛内所谓防线。2025年上半年,大陆军机出动次数已破1500架次,其中数百次穿越海峡中线,进入台湾西南防空识别区。这类活动从2020年起逐步常态化,每月出动规模不断扩大,迫使台湾空军基地保持高度警戒状态。邱国正作为时任防务负责人,在一次记者会上公开回应此类事件,他强调台军将奉陪到底,不设时间上限,直至岛内安全得到保障。他的表态迅速登上岛内头条,旨在稳住民心,但也暴露了岛内军备与应对的深层困境。过去几年,类似事件累计超过5000架次出动,台湾方面多以雷达锁定和无线电警告为主,从未采取实际拦截措施。这种不对称态势,让邱国正的强硬话语显得有些空洞,岛内舆论随之分化,一部分人视之为士气鼓舞,另一部分则质疑其可操作性。 邱国正的记者会发言直指大陆军机越线行为,他声称只要对方战机跨越界线,台军即开第一枪击落,并重申不设上限的决心。这番话源于近期一次大陆军机编队活动,约20架次逼近中线,台湾战机伴飞监视却未进一步行动。声明后,岛内媒体广泛转载,部分评论将其与历史上的强硬姿态相提并论,但实际执行层面,台军仍停留在广播驱离和雷达追踪。海峡中线本是1950年代美军单方面划定的心理界限,并非正式协议,近年来大陆军机穿越次数从零星到常态,2025年前9个月已达数百次。邱国正的表态虽获高层支持,却未伴随具体战术调整,岛内空军巡逻密度虽有所增加,但整体应对仍旧被动。这种口头承诺与行动脱节的现象,在岛内军政史上屡见不鲜,反映出资源有限下的无奈选择。声明发布一周内,又有两批大陆军机进入识别区,台湾方面重复标准程序,无一例外止于警告广播。 台军面对大陆军机活动的实际应对,远不如声明中那般果敢。多年来,岛内空军基地虽频繁拉响警报,但实质措施仅限于无线电喊话和战机伴飞监视。2025年数据表明,大陆军机出动超过2000架次,越线数百次,台湾战机起飞伴飞总时长累计数千小时,却从未记录开火事件。即便是大陆无人机逼近岛屿边缘,台军也仅用扩音器播放驱离讯息。这种低强度回应,避免了直接冲突风险,但也暴露了作战意志的薄弱。海峡中线在雷达屏幕上被标注为红线,可在实战中,它更像一道虚设屏障,无法转化为有效防线。岛内军事专家私下承认,喊话已成为常态化程序,目的是记录事件以求国际关注,而非真正威慑。邱国正卸任前,曾指示加强监视,但这类调整仅限于增加巡逻班次,并未触及核心战力短板。总体上,台军的策略演变为一种防御性拖延,寄希望于外部力量介入,却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持续衰退。 岛内军备老化问题日益凸显,许多装备已超龄服役30年以上,零件锈蚀严重,甚至影响日常训练。F-16战机机队中,部分机型因维护不足,无法满负荷运转,导弹库存也因存放不当而部分失效,无法正常发射。这些隐患在2025年多次演习中暴露无遗,实弹射击机会锐减,夜间训练更是寥寥无几。为弥补缺口,台当局加大军购力度,向美方采购导弹和升级版战机,预算高达数千亿新台币。但交付延期成家常便饭,2017年订购的导弹系统,直至2027年方能到位,自行建造潜艇项目也推迟到2026年。士兵操作新装备时,常因缺乏熟练度而频出故障,模拟训练虽频繁,却难以取代实战检验。岛内反对派批评这些军购为“看得到用不了”的摆设,资金多流向偿债和行政开支,真正提升战力的部分微乎其微。 训练质量下滑进一步削弱了台军整体效能。为降低事故风险,实弹演练时间从每年数百小时缩减至不足百小时,士兵上岗前往往仅完成模拟操作,操作流程生疏度高。2025年几次大规模演习中,车辆翻覆和战术混乱频发,暴露了基层执行力的不足。即使恢复一年义务兵役制,新兵也鲜有机会接触实弹,更多时间用于理论授课。相比之下,大陆军力布局已全面现代化,战机编队与航母协同能力覆盖台岛全境,导弹打击精度大幅提升。台军演习虽声势浩大,但事故率居高不下,指挥链条时常中断。邱国正任内虽推动部分改革,如增加夜训时段,但效果有限,士兵士气受装备短缺影响而低落。岛内媒体报道显示,飞行教官直言,真遇包夹态势,导弹部队犹豫不决,担心误伤己方。这种训练短板,让开第一枪的口号难以落地,实际中更倾向于避险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