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威慑十年蜕变:俄专家曾断言撑不过一小时,

湖锦行 2025-11-08 18:59:20

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 10 分钟便可逆转。2015 年那场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一句话掀起惊涛骇浪 ——“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撑不过一小时”。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5年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中国核力量撑不过一小时”,引发讨论。彼时中国核力量以固定发射的陆基导弹为主,生存与反击能力存在提升空间。 十年过去,中国核力量已实现质的飞跃,构建起全方位威慑体系,当年的论断早已不适用,中国的核力量从“有核自保”升级为“有效威慑”,核心目标从来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以实力守护和平。 中国核力量的蜕变,始于“三位一体”体系的成型,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确保二次反击能力”。 陆基力量早已告别固定发射井的局限,东风-41、东风-31AG等机动导弹可在广袤国土上灵活部署,铁路、公路机动模式让其融入日常交通网络,卫星侦察难以锁定,即便遭遇首轮打击,仍能快速转移并发起反击。 海基力量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可在深海长期隐蔽待命,搭载的潜射导弹射程覆盖广泛,深海的隐蔽性让其成为难以察觉的“反击王牌”,战备值班率较十年前大幅提升。 空基力量也完成补强,战略轰炸机搭配远程巡航导弹,形成“空中移动威慑”,让威慑维度更完整。 技术突破让威慑力更具实效。分导式多弹头技术让一枚导弹可携带多个独立弹头,从不同轨迹攻击目标,大幅提升突防概率。 高超音速导弹以独特弹道飞行,现有拦截系统难以应对,再结合量子通信与卫星导航技术,指挥响应速度实现秒级提升。 这些技术不是为了“亮肌肉”,而是为了确保“一旦需要,必能反击”,让潜在挑衅者清楚认识到“动则必遭反制”。 更关键的是,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始终锚定防御性战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从未改变,这一承诺的底气,正是源于对自身二次反击能力的绝对自信。 核力量的本质不是战争工具,而是阻止战争的“稳定器”,中国用实力构建的,是“你若动我,我必还手”的恐怖平衡,这种平衡恰恰是和平的保障。 十年前叶辛的论断,基于当时中国核力量的“防御短板”;如今中国的布局,早已跳出“被动防御”的框架,转向“主动维护战略平衡”。 中国从不刻意炫耀核武库规模,也不参与核军备竞赛,而是在沉默中夯实底气。这种“藏锋”的智慧,让核力量始终服务于和平目标。 当年“撑不过一小时”的判断,如今已成为对中国核力量发展的侧面印证,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的,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战略思维的成熟。 真正的核威慑,不是让对手恐惧,而是让对手放弃冒险;真正的核力量价值,不是赢得战争,而是守护和平。 今天的中国核力量,早已不是“能否撑住”的问题,而是以“三位一体”体系、顶尖技术突破和防御性战略,成为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支柱。 这股力量从不针对任何人,却让任何试图打破和平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这正是中国核力量最深厚的价值所在。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