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里的新闻App,手指还没点进内容,屏幕突然像被施了魔法——轻轻一晃,或是指尖刚碰到屏幕边缘,整个人瞬间被“传送”到淘宝双11的促销页面。这种被网友戏称为“广告绑架”的体验,最近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吐槽对象。更让人意外的是,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针对这类“霸屏广告”展开调查,让这场用户与平台的博弈正式进入法律层面。 用户们的愤怒不是空穴来风。有人描述,早上刷短视频时,手机在口袋里轻轻晃动,再拿出来时已经跳转到淘宝的“满300减50”页面;有人吐槽,看新闻时手指不小心碰到屏幕边缘,广告就像“幽灵”一样突然弹出,连“跳过”按钮都来不及点。更离谱的是,这种强制跳转不仅出现在淘宝自家App,连第三方软件如天气预报、视频播放器都成了“跳板”。有用户无奈调侃:“现在手机里得装个‘广告拦截器’,不然连看个天气都要被拉去购物。” 这种“强制引流”的背后,藏着平台对流量的疯狂追逐。双11作为电商年度大考,流量直接关系到销售额。但问题在于,平台为了抢用户,把广告设计得越来越“聪明”——通过监测手机传感器数据,判断用户是否“可能跳转”;用模糊的“同意”按钮,让用户在不知情中授权广告推送;甚至在后台偷偷运行程序,持续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山东柳泉律师事务所的王振康律师一针见血:“这就像在用户手机上装了‘监听器’,你的浏览记录、消费偏好,甚至地理位置,都成了平台精准投放广告的‘弹药’。” 更让人心寒的是,这并非淘宝第一次越界。企查查的记录显示,2021年6月,淘宝因广告违法被顶格处罚5万元;同年7月,又因纵容商家违法广告再罚5万。屡罚屡犯的背后,是平台对用户权益的漠视,也是监管力度的“温柔”。这次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介入,无疑是个积极信号——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公布的天津面兜兜网络科技爬虫案中,非法爬取942万条商品数据的企业被罚百万,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要落到违规广告的头上了。 但光靠处罚够吗?用户需要的不仅是“事后追责”,更是“事前预防”。比如,能否要求平台在广告跳转前增加二次确认?能否限制广告对手机传感器的过度调用?能否建立更透明的用户授权机制?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一次双11的购物体验,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数字隐私权——当手机从工具变成“监控器”,当“跳过广告”变成“与平台斗智斗勇”,我们还能容忍多久? 现在,调查的笔已经落下,但答案还在路上。你觉得平台该怎么改?监管该怎么罚?用户又该怎么保护自己?评论区见,咱们一起聊聊。 (案例来源:长江云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