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美国一个名叫康拉德里德的男孩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条小溪里发现了一块重7.7公斤的金矿石,并将其带回家当他家的挡门石。 1799年,一个叫康拉德里德的12岁男孩,在他爹约翰里德的农场小溪里玩水。他摸到了一块“石头”,黄澄澄的,而且重得离谱。 这孩子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把这块怪石头拖回了家。 这石头多重?足足7.7公斤。 他爹约翰里德,一个老实巴交的德国移民农民,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也搞不懂这是啥玩意儿。这家人没见过这东西,全家一致认为:它啥也不是,就是一块特别沉、颜色有点怪的石头。 然后,这个家庭做出了一个在日后看来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却合情合理的决定:拿它当挡门石。 一块重达7.7公斤、在今天价值数百万人民币的金矿石,就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简陋的农舍门口,默默地挡了整整三年的门。 风吹日晒,人来人往,鸡犬过之,没人觉得它有啥特别。唯一的评价可能就是:“嘿,这石头真实诚,挡门真好用。” 咱聊到这,是不是觉得特荒诞?这简直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的顶配版。但这事儿特别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道理:人永远只能认识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东西。 对18世纪末的农民约翰里德来说,地里刨食、伺候庄稼是他的全部世界。黄金?那是国王和遥远城市里珠宝商才懂的玩意儿。 咱得知道,人类跟黄金打交道的时间,比有文字历史还长。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发现过公元前4000年的黄金饰品,那时候金字塔都还没影呢。早在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的牙医就开始用金丝来固定假牙了。 可这些跨越千年的知识,跟约翰里德一家,隔着十万八千里。他们的认知里没有“天然金块”这个选项,所以黄金摆在面前,它也只能是“挡门的黄石头”。 时间一晃,到了1802年。 这块挡门石已经在门口待了三年。估计约翰里德也是看腻了,或者终于有空进城了。他抱着这块“怪石头”,长途跋涉到了费耶特维尔市,找了个珠宝商估价。 那珠宝商一搭手,再一看成色,眼睛都直了。但他是个“明白人”,不动声色。 他接过石头,假模假样地掂了掂,然后用一种非常专业的口气说:“这玩意儿不咋地,就是一块成分不明的破石头。看你大老远抱来,我给你个辛苦费吧。” 他赶紧问:“值多少?” 珠宝商伸出了几个手指头:“3.5美元。” 约翰里德一听,乐坏了。一块破石头换一周的工钱,这简直是血赚啊!他高高兴兴地把石头交了出去,拿着3.5美元回家了。 他不知道的是,那块金矿石在当时的实际价值,保守估计是3600美元。 珠宝商只花了不到千分之一的价格,就拿走了这块巨金。这个故事血淋淋地告诉咱,信息差才是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东西。你认知之外的财富,就算捧到你手里,你也接不住。 不过,约翰里德也不是真傻。他回家后,可能越想越不对劲,也可能是听到了那个珠宝商暴富的风声。 他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被坑惨了。但他马上想到了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既然溪里能捞出第一块,是不是就还有第二块、第三块? 他也不当农民了!1803年,约翰里德开始在自家农场上搞起了“副业”——挖矿。他成立了合伙公司,“里德金矿”就这么诞生了。 咱可别小看这个“农家乐”式的金矿。这是美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商业金矿。 这事儿一传开,整个北卡罗来纳州都疯了。人们扛着锄头就往溪流边跑。这股浪潮,点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淘金热——“卡罗来纳淘金热”。 咱们现在一说淘金热,都自动想到1849年的加州,想到旧金山。但实际上,北卡罗来纳州比加州早了将近半个世纪。 在加州发现黄金之前的几十年里,美国铸币厂铸造金币用的黄金,几乎全部来自北卡罗来纳州,都拜这个“挡门石”所赐。 这事儿回想起来,特别有嚼头。黄金到底是啥? 它本质上就是一种金属元素。但人类就是为它痴狂。它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几千年前的黄金饰品,挖出来照样金光灿灿。它稀有、闪光。 我们用它修补牙齿,我们甚至用它包裹“阿波罗”号月球登陆舱的外部,保护宇航员免受宇宙射线的辐射。 它太贵重了,以至于经济学家估算,人类历史上开采出来的黄金,大约85%至今都还在流通和使用。它几乎不朽,只是从一个金库换到另一个金库,从一条项链熔成另一块金砖。 康拉德里德发现的那块石头,它本身就是黄金,无论是在溪底,还是在门口挡土。它的价值是恒定的,变的只是人的认知。 约翰里德一家人守着一座金山,却用它当了三年的挡门石。这事儿在1799年发生了,在今天,其实也可能正在发生。 咱们是不是也把身边最宝贵的机会、最有价值的灵感、最值得珍惜的人,当成了“挡门石”,仅仅因为它没有长成我们认知里“成功”的样子? 值得咱每个人琢磨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