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

叁号知识局 2025-11-07 14:58:01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的德州仪器车间,空气里混着油脂和金属的味道,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正忙着调整晶圆机的参数,那就是张忠谋。   他入籍美国那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刚刚起步,没人能想到这位后来改变世界芯片版图的人,已经从那一刻起,把自己的命运绑在美国的科技体系上。   对他而言,美国不是口头信仰,而是一个体系、一种规则的集合,里面有资金、有标准、有话语权。   几十年后,他再提起美国的“光辉”,说得不带一点夸张,那份光不是从国旗上反射来的,而是从芯片供应链每一个环节折射出来的。   荷兰的ASML掌着光刻机的命脉,日本提供那些几乎不可替代的化学材料,而美国自己牢牢握着EDA设计软件和专利标准。   任何一环掉链子,高端芯片生产立刻停摆,这就像一堵看不见的高墙,所有国家都在外面摸索,想找个缺口进去,张忠谋看得清楚,他不过是如实点出这堵墙有多厚。   可他也没一味吹捧,美国这堵墙再高,也有漏风的缝,他很早就讲过,美国想在本土重建芯片制造,是件很费劲的事,成本比台湾贵一半不止,还缺熟练工人、缺配套厂、缺韧性。   亚利桑那那座台积电工厂原定2024年量产,如今一拖再拖,为了赶进度,台积电不得不从台湾调上百名工程师过去支援,结果当地工会不乐意,说抢了饭碗,张忠谋自己心里门儿清,美国擅长定标准、玩体系,可真要从零搭一条生产线,水土不服的事天天上演。   这话听着像批评,其实是事实陈述,张忠谋的立场,说到底,是经历的延长,一个在美国体系里成长、靠美国技术和人脉起家的工程师,很难不相信这个体系的力量。   对他而言,美国的“光辉”不是抽象的自由或民主,而是掌握技术话语权的能力。他从一线工程师做到台积电创办人,看着美国如何一步步垄断全球芯片核心环节,这种体系的成功经验在他脑中刻成了模版。   但体系外的世界,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美国拉着荷兰、日本搞技术封锁,欧盟却另起炉灶砸430亿欧元搞“芯片法案”,日本也忙着扩产,希望在关键环节摆脱依赖。   盟友们嘴上说“合作共赢”,心里各算各的账,张忠谋当然懂这一点,只是他知道,这种互相掣肘反而能让美国的中心地位更稳,别人分蛋糕的同时,美国在改配方。   台积电的处境最微妙,一边要遵守美国的政策,不得不给华为断供,一边又离不开大陆市场,这里可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地。   张忠谋强调“自己是美国人”,某种意义上是防御姿态,划清界限,避免被地缘政治拖得太深。这不是表忠心,而是生存策略,在风浪里,任何模糊的立场都可能成为箭靶。   然而他也承认,全球化的时代确实在变。以前的芯片世界像一张无缝网络,如今变成被人为分割的拼图。美国、欧洲、亚洲都想“安全一点”,于是产线冗余、成本飙升、效率下滑,结果全球供应链更像一台负重的机器,运转得越来越吃力。他说“全球化已经死了”,那不是感慨,是冷静判断。   有人批评他不够“爱国”,可“爱国”这两个字,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形状,对张忠谋来说,贡献不是旗帜,而是结果。   他用几十年时间,把台积电带进世界第一的行列,也让无数中国工程师在这个体系里成长,就算认同美国,他依然是那个从亚洲走出去、靠实力拿下世界订单的人。   如今当全球半导体的竞争愈演愈烈,技术和立场被绑在一起,人们或许更能理解他那句听着刺耳的话:美国是世界的希望。   那不是简单的站队,而是一个老工程师对体系稳定性的信念,换个角度看,他讲的其实是“谁能让机器继续转下去”。   时代给了他一个夹在裂缝中的角色:既是局内人,也是旁观者,他的选择或许让人别扭,但在芯片这场没有终点的赛跑里,理性往往比情绪更持久。   毕竟半导体世界的真相,从来就不在口号里,而藏在那一层层晶圆、一道道光刻线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