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

烟雨评社 2025-11-06 14:34:42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两年前,日本突然决定把核污水排入大海,搞得像闹了一场大动作似的。消息一出来,全球哗然,指责声、抗议声铺天盖地,甚至连邻国都站出来说日本这个不负责任。可是过了两年,现在怎么看都像是个过眼云烟,没人再提了。 其实答案没那么简单,首先得看出口数据的 “门道”。中国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海产品后,日本确实慌过一阵,毕竟以前扇贝这类主打产品一半以上都销往中国,禁令一出直接重创了渔业。 但他们很快调整了方向,把目标对准了韩国、欧盟和东南亚市场,还专门设了出口目标,2025 年扇贝出口总目标定在 656 亿日元,光对韩国就计划卖 41 亿日元,欧盟 45 亿日元,泰国和越南也各有指标。这种 “东边不亮西边亮” 的策略,确实补上了中国市场的缺口。 更关键的是日本搞的 “精准分流” 战术。他们把出口海鲜按产地分得特别细,福岛附近 8 个县的产品基本不往外推,重点推销北海道、九州这些远离核污染区的海产品。 为了打消买家顾虑,还搞了套 “双重检测” 噱头,每批货都附带放射性物质检测报告,甚至主动邀请进口国官员去产地考察。虽然很多检测标准是日本自定的,但对不少中小国家来说,有报告总比没报告让人放心,这就为出口打开了方便之门。 进口国的态度分化也帮了日本大忙。像韩国虽然嘴上说禁止福岛 8 县产品,对其他地区的海鲜也逐批检测,甚至发现微量就要求补证明,看似严格,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封死进口通道,这就给了日本扇贝出口的机会。 欧盟的标准更宽松些,只要检测报告符合要求就允许进口,日本趁机加大了对欧洲的推广力度,还搞了 “产地直供” 活动,把金枪鱼、鳕鱼这些高端品类送进当地高端餐厅。东南亚国家需求更直接,日本海鲜价格降了些后,很快就占据了中低端市场。 日本政府的补贴和推广也没少花力气。渔业协会拿到了巨额补贴,一部分用来升级检测设备,另一部分直接贴给出口商降价促销。 他们还在海外搞了不少 “美食推广会”,请厨师现场做料理,强调 “非污染区产地”,甚至把检测过程拍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这种密集的公关攻势,慢慢淡化了大家对 “核污染” 的联想,不少消费者也就渐渐放下了戒心。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全球供应链的调整。日本海鲜出口商和海外进口商签了更细致的合同,明确标注产地和检测结果,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划分清晰。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还专门开辟了 “日本非污染区海鲜专柜”,用透明化的展示争取信任。 加上两年间没出现明确的 “核污染海鲜致病” 案例,虽然科学界仍有争议,但普通消费者的警惕性确实慢慢降低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家真的 “忘了怕”。中国的禁令一直没松,不少国家也还保持着检测门槛,日本只是针对性地避开了严格管制的市场,专攻那些政策宽松或需求旺盛的地区。 他们的出口增长,本质上是 “市场转移 + 公关包装 + 价格让步” 的结果,而非全球对核污染风险的认可。毕竟只要核污水还在排,关于安全性的争议就不会停,只是在利益面前,部分市场选择了 “有条件接受” 而已。 信源:光明网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