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遭驱逐却再战!他专啃中国芯硬骨头,三次封神 79岁的张汝京,还在为中国芯片奔波。 他不是身家千亿的资本大鳄,不是光鲜亮丽的行业明星。他常年穿朴素衣衫,三餐多是快餐盒饭,出行靠普通车辆。他的名字很少出现在热搜榜单,却在芯片行业里刻下深深印记。 张汝京的父母都是为国奉献的技术人才。父亲深耕冶金领域,母亲钻研火药化学。战乱年代,他们用专业知识支援国家,这份家国担当刻进了家族基因。张汝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记得祖国大陆是根之所在。 他曾在德州仪器效力20年,从普通工程师做到高管,足迹遍布全球,参与建设十几家半导体工厂。他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管理能力和人脉资源,成为行业内公认的资深专家。台湾一家大型晶圆代工公司曾聘他担任总经理,手握丰厚待遇和股票。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芯片行业,处境艰难。全国六百多家相关工厂,年产量总和不及日本一家工厂一个月的产出。国家投入百亿资金推进909工程,最终成果未能达到预期。核心问题出在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缺乏成熟的产业方法论。 父亲的一句问话点醒了张汝京。2000年,他毅然辞去台湾的高薪职位,放弃股票和名利,带着全家搬到上海。他下定决心,要在大陆打造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中芯国际就此应运而生。 建厂之路布满荆棘。当时大陆芯片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三代,专业人才几乎断层,全球设备供应商对大陆实行技术封锁。张汝京开启了艰难的创业征程。他凭借个人魅力和行业口碑,游说三百多位中国台湾工程师、近百位欧美专家加入团队。不少华人放弃海外房产和稳定生活,毅然归国投身研发。 他带领团队开源节流,在铁皮屋里办公,吃盒饭果腹,乘坐老桑塔纳出行,硬生生省下三成建厂资金。资本运作上,他引入高盛、英飞凌、东芝等多家投资机构,却严格控制每家机构的股权比例,确保企业的中国控股地位。 建设进度创造了行业奇迹。2000年启动建厂,2001年实现投产,2003年突破90纳米技术,2004年建成大陆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2009年45纳米试产通过良率检测。原本需要三十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他带领团队用三年就实现了关键跨越。 中芯国际的快速崛起,触动了行业巨头台积电的利益。2003年,台积电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在美国起诉中芯国际,索赔10亿美元。这场官司最终以中芯国际赔偿1.75亿美元收场,代价是必须向台积电开放所有技术供其检查。 2006年,台积电再次发起诉讼。美国法院作出更严厉的判决,中芯国际需再赔偿2亿美元,出让10%股权,创始人张汝京必须辞职。2009年冬天,65岁的张汝京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在法庭上当场失声痛哭。 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没有选择退休养老。他瞄准大陆LED产业的短板,创立亿瑞光电、升瑞光电,从材料到设备,助力中国LED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三年后,竞业限制解除,他立刻创办新升半导体,专攻300mm大硅片这一进口依赖度100%的领域。仅用两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单晶硅棒”,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他创新提出CIDM模式,通过联合出资、共享工艺资源的方式,化解设计端和制造端的对立,帮助众多中小芯片企业走出发展困境。 面对车用芯片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他牵手吉利汽车,投身车规芯片研发生产。从核心制程到上游材料,从产业协同到车规芯片,他的每一次布局,都精准瞄准国内芯片产业的薄弱环节。 张汝京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精通芯片制造的全流程。芯片产业最难的不是设计,而是量产。量产的关键不在于资金,而在于人才、体系搭建和国际谈判能力。这些隐形的硬实力,正是张汝京的专长。他懂得如何整合全球资源,如何打通政务环节,如何说服设备厂商合作,如何推动工艺实现量产。 如今,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视、汽车、卫星中,不少国产芯片的背后,都有张汝京的身影。他没有发布会,没有霸气口号,却用一生践行着“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的承诺。 他用极致节省的态度降低成本,用逆周期扩张抢占先机,用全球资源配置突破封锁。他探索的CIDM共享制造模式,为中国芯片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他提前布局硅片、车规芯片等关键领域,为国产芯片留下了宝贵的技术种子。 张汝京用节俭、专业和责任,搭建起国产半导体的基本骨架。



黄山一松
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