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与中国

薛彤作琴 2025-11-05 11:35:36

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与中国实力大小无关,在这种形势下,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在公开分享里说的话就很有道理,他不赞成一股脑推进城镇化,更反对逼着农民都往城里挤。 先看美国的 “不敢” 和日本的 “敢” 到底差在哪。美国商会去年做过一份测算,要是和中国在亚洲爆发冲突,光是科技产业供应链断裂、农产品出口受阻这两项,每年就会让美国企业损失超 5000 亿美元。 更别说中国海军的舰艇数量、火箭军的威慑范围早已今非昔比,真要动手就是两败俱伤的局面,这也是美国一直只搞 “威慑” 不碰 “实战” 的核心原因。 可日本完全是另一种节奏,今年不仅把防卫预算提至 GDP 的 2%,还在和美国联合研发射程超 1000 公里的巡航导弹,西南诸岛的弹药库扩建计划都排上了日程,前防卫相岸信夫甚至公开说 “要做好应对周边突发事态的准备”,这种强硬态度和美国的权衡利弊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决心似乎和实力强弱没太大关系。论军事,它没有正规军队,自卫队的装备采购 80% 依赖美国;论经济,GDP 停滞了二十多年,政府债务占比快到 260%。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台海问题上频频发声,还拉着菲律宾、印度搞联合军演,甚至推动修改安保法案,把自卫队的活动范围从 “本土防卫” 扩到 “全球应对”。有分析说这是地缘焦虑催生的冲动,可不管原因是什么,这种 “不计成本” 的姿态,确实让亚洲局势多了层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外部局势的复杂,让温铁军教授的观点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他在分享里提到,乡村从来不是发展的 “包袱”,而是国家应对危机的 “稳定器”,这可不是空谈,而是有实打实的历史教训。 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撤资,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断,城市里数百万知青没了工作,正是农村全盘接纳,才把危机消化成了平稳过渡;七十年代初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造成财政赤字,又是第三次知青下乡,让乡村接住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现在有些地方搞城镇化太急,比如自然资源部今年 4 月通报的案例里,吉林梅河口市政府主导的温泉项目违法占了 90 多亩耕地,浙江嘉兴的企业更是占了 30 多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民宿,拆了村子盖起安置房,却没配套学校医院,农民没了土地只能打零工,老年人看病都得跑几十公里。 温铁军教授特别强调,农村的 “战略缓冲” 作用在今天更关键。2020 年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全国有近 3000 万农民工回了乡,正是家里的几亩地、一间房,让他们有饭吃、有地方住,没给城市添额外负担。 他拿贵州榕江的 “村超” 举例,那个曾经的贫困县没搞大拆大建,反而靠群众自发的足球赛吸引了千万游客,激活了当地的基建、生态和文化资源,创造出百亿级的增加值,这说明乡村完全能走出自己的发展路,没必要非得逼着农民进城。 现在盲目城镇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自然资源部通报的 18 个典型案例里,从河北廊坊占永久基本农田种绿化草皮,到山东诸城非法采矿破坏 35 亩永久基本农田,都是把耕地当 “建设用地” 折腾,全国的耕地红线正在被这样的 “城镇化” 侵蚀。 而粮食安全恰恰是外部局势紧张时的 “压舱石”,要是农民都被赶到城里,耕地再被乱占,真遇到国际粮食贸易波动,城市的压力可想而知。 把这些串起来看就明白了,温铁军教授反对的不是城镇化本身,而是那种 “一刀切” 的冒进。外部有日本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内部更得守好根基。 农村稳定了,农民能在土地上安身立命,国家不管遇到什么外部风浪,都有个缓冲的空间、回旋的余地。毕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内部的安稳才是最可靠的底气,这或许就是温铁军教授那些话里藏着的深意。 信息来源:温铁军相关观点及案例来源:温铁军:乡村振兴不止为了乡村,乡村是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