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大战打到太空芯片巨头开始抢占太空AI算力战打到外太空了。英伟达H100芯

量子位看科技 2025-11-05 11:20:33

AI算力大战打到太空芯片巨头开始抢占太空

AI算力战打到外太空了。

英伟达H100芯片已经随Starcloud-1卫星入轨。而谷歌CEO皮查伊也官宣,TPU将于2027年初上天,还给这事起了个酷炫的名字——“太阳捕手计划”(Project Suncatcher)。

两家目标一致:在太空建一个功率达吉瓦级的AI数据中心。

这并非开玩笑,是真的要把GPU和TPU送上太空跑大模型。

英伟达这边是靠初创公司Starcloud落地,Starcloud-1卫星大小跟一台冰箱差不多,搭载了H100芯片,准备运行谷歌开源大模型Gemma。后续还要把Blackwell送上天,打造一个跨度4公里的轨道数据中心。

谷歌则更像在验证技术,未来的卫星采用太阳能供电、自由空间光通信,计划分布式跑机器学习。第一批卫星将在2027年初发射。

为啥AI芯片要上天?核心原因有三个:

- 电力便宜:太阳能在轨效率比地面高8倍,而且全天都有光照,不用依赖电池;

- 冷却容易:地面靠淡水冷却,太空直接把热量用红外辐射扔进宇宙;

- 处理就地完成:不用再把大量卫星数据传回地面,在轨处理后只回传结果,节省通信资源。

英伟达还联合Starcloud设计了真空散热系统,谷歌也做了光通信和卫星控制的多项验证,连TPU的抗辐射能力也都评估好了。

听起来很前沿,但其实这条赛道上,中国公司已经开跑半年了。

今年5月,之江实验室发射了“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12颗卫星,每颗都搭载太空专用智能计算机,实现在轨算力组网,支持P级计算能力,总算力达5POPS。通信靠激光,网速高达100Gbps。

关键是,这套国产太空算力系统已经在今年9月进入常态化商用。

相比之下,英伟达刚起飞,谷歌还在装货,国产玩家早已低调跑在前面。

当地球上的数据中心越来越卷,太空或许真成了AI新战场。

0 阅读:1

猜你喜欢

量子位看科技

量子位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