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绒温灸,气通血活,中风回春有奇功“凡治中风,莫如续命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

飞翔说健康 2025-11-05 10:40:00

艾绒温灸,气通血活,中风回春有奇功

“凡治中风,莫如续命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为良。”这句流传千年的中医格言,道破了中风治疗的关键奥秘。

续命汤类方剂虽能救急,而真正实现康复,却要依靠灸法的神奇力量。这其中的医理何在?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

续命汤:中风急救的千古名方

中医治疗中风,首推续命汤类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典籍均载有多个续命汤变方,如小续命汤、大续命汤等。

唐代药王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方:“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这些方剂多由麻黄、桂枝、人参、当归、川芎等药组成,具有发散风邪、扶助正气的功效。

续命汤之妙,在于它符合“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风邪猝中人体,气血逆乱,急需疏通风道,振奋阳气。此时续命汤类方能疏通经络,驱散外邪,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然正如古语所云:“此可扶持初病”,若要完全康复,单靠汤药往往力有未逮。

火艾之妙:唤醒闭塞的脉道

“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气血得通,故收全功。”这句话揭示了灸法治疗中风的根本机理。

何谓“脉道不利”?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中风之发生,根本在于脉道中气血运行失常,导致经络闭塞,肢体失养。

灸法如何“唤醒”脉道?

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论及灸法:“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艾灸的温热之力,能透达经络深处,温通闭塞之脉道,促使气血重新流通。这与单纯药物疗法相比,有其独特优势——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向特定穴位输送能量,实现长效治疗。

灸法应用:中风康复的智慧结晶

中医灸法治疗中风,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

急性期开闭固脱:中风闭证灸百会、水沟、十宣等穴;脱证急灸神阙、关元、气海以回阳固脱。

恢复期通经活络:常取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后遗症期调理根本:灸足三里、关元、肾俞等穴,培补元气,防止复发。

《针灸资生经》强调:“治中风莫如灸法,灸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指出:“凡治风疾,灸法优于针药。”

古今验案:灸法显奇效

《针灸资生经》记载一例:一人中风半身不遂,医药半年无效,后灸百会、曲池、足三里等穴,七日即能站立,月余行走如常。

今人治中风,亦多有借鉴此法。有医家报道,在中风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足三里、悬钟等穴,康复速度明显加快,后遗症显著减轻。

防病先机:灸法防中风

灸法不仅治疗中风有效,预防之功更为可贵。《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每年定期灸足三里、关元等穴,能调和气血,畅通脉道,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效预防中风发生。

《医宗金鉴》总结道:“灸法之妙,在于通调气血,唤醒脉道。”当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当感念这传承千年的艾灸智慧。

它不像续命汤那样力挽狂澜,却如春风化雨,悄然唤醒沉睡的脉道,让气血再次滋养每一处经络,最终收获康复的全功。中医中风养生

作品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0 阅读:8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