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了邓稼先不想献上一束花!在我心里,没人会不愿为这位国之脊梁送花! 邓稼先,是隐姓埋名28年、为国铸就核盾的伟人。1958年,他临危受命,投身原子弹研制,从此告别家人,一头扎进艰苦的科研工作。当时,中国核科学技术基础薄弱,还遭国外技术封锁,他和团队从零开始,用算盘、计算尺算出奇迹,在戈壁滩建起科研基地。 在此之前,邓稼先已拥有令人瞩目的学术履历。他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仅用23个月便在普渡大学拿到核物理博士学位,时年26岁,被同学称为“娃娃博士”。按常理,他完全能留在科研条件优越的美国,但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与科研资源,冲破美方阻挠回到祖国,先后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任职,为中国核物理基础研究打下早期根基。 1958年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邓稼先甚至没能向家人说清去向。他只对妻子许鹿希说“要去办一件大事,可能以后照顾不了家”,此后便彻底从熟悉的生活中“消失”。当时戈壁滩的科研基地,夏季地表温度能超过50摄氏度,冬季则低至零下30摄氏度,住房是简陋的土坯房,喝的是含碱量极高的苦水,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时常紧张。但这些困难都没挡住他的脚步,他不仅要牵头解决核心技术难题,还常深入实验一线,和团队一起搬运设备、搭建装置,从理论计算到实际操作,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的瞬间,邓稼先和团队成员相拥而泣。但他没有时间沉浸在喜悦中,很快又投入到氢弹研制中,提出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邓-于方案”,将中国氢弹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至2年8个月,创造了世界核科学史上的奇迹。1979年一次核试验中,由于降落伞故障,核弹坠地未爆,邓稼先不顾众人阻拦,亲自进入辐射区查看核弹残骸,导致身体受到严重辐射损伤,此后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即便在患病期间,邓稼先仍心系核科研事业,躺在病床上还在整理核试验资料、指导年轻科研人员。1986年7月29日,他在医院逝世,临终前仍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直到他去世后,家人和外界才逐渐知晓他28年隐姓埋名的经历,了解到这位“两弹元勋”为国家国防安全作出的卓越贡献。 从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归国,到隐姓埋名扎根戈壁,邓稼先用一生践行了对祖国的忠诚。他的选择,不仅改变了中国没有核武器的历史,更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为后世子孙筑起了坚实的国防屏障。这样一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伟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99xxx71
值得敬仰的共和国功勋![点赞][点赞][点赞]
威哥
[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