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

微笑着前行 2025-11-04 15:36:58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日本排放核废水这事,从2023年8月24日东京电力公司开始放水,处理过的水含氚等物质,排入太平洋。起初反应大,中国海关全面禁日本水产品,俄罗斯要放射性数据,韩国有抗议,欧美也加强检查,日本渔业出口下滑,渔民库存堆积。但短短两年间出口态势的扭转,并非核水安全性出现本质变化,而是日本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外交游说、数据包装与市场分流策略,刻意弱化了国际社会对核污染风险的关注。 首先是外交层面的定向突破,日本将游说重点聚焦于对其外交影响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针对欧美市场,日本政府以“日美同盟”“经济合作”为筹码,联合东京电力公司向相关国家监管机构提交所谓“经科学验证的安全报告”,虽报告中对氚以外的其他放射性核素检测数据存在明显缺失,但仍通过政治博弈推动部分国家放宽检查标准。例如欧盟虽名义上保留抽检机制,却将抽检比例从初期的30%降至不足5%,实际监管力度大幅减弱。 其次是数据包装的舆论引导,日本利用部分国家民众对核辐射知识的认知盲区,持续输出“氚含量符合安全标准”的单一信息。东京电力公司定期公布的检测数据,仅重点标注氚浓度,对锶-90、铯-137等更具长期危害的放射性物质检测结果却模糊处理,甚至存在选择性公布数据的情况。同时,日本渔业部门联合行业协会,通过资助学术机构发布偏向性研究报告,营造“核污染水无害”的虚假舆论氛围,误导部分消费者放松警惕。 更关键的是市场分流的策略调整,日本将出口重心从严格监管的亚洲市场转向监管宽松的地区。中国作为此前日本水产品最大进口国,全面禁令实施后,日本迅速将目标转向东南亚、中东及拉美地区,通过提供出口补贴、简化通关流程等方式吸引当地进口商。以东南亚为例,日本对越南、泰国等国的水产品出口量较核水排放前增长了47%,这些地区因缺乏完善的放射性检测体系,难以有效筛查风险,成为日本海鲜的主要流向地。 而“大家仍在吃海鲜”的现象,本质是全球海鲜供应链的多元化分流,并非对日本核污染海鲜的接纳。中国、俄罗斯等国加强了对进口水产品的产地溯源与放射性检测,同时扩大了从挪威、智利、澳大利亚等非核污染海域的海鲜进口规模,保障了国内市场的海鲜供应。民众日常食用的海鲜,绝大多数来自未受核污染影响的安全海域,只是日本通过市场转移策略,让其核污染风险海鲜在监管薄弱地区实现了“隐性流通”。 从长远来看,日本这种以牺牲全球海洋环境为代价的出口策略,潜藏着巨大的生态与健康风险。太平洋海域的洋流扩散已导致核污染物质逐步蔓延至全球多个海域,目前部分远洋鱼类体内已检测出微量放射性物质,虽尚未超过所谓“安全标准”,但长期累积的危害难以预估。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更将全人类的海洋健康置于危险境地。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