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告中国,要对外界的“捧杀”有清醒的认识,暗示我们与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中美经济比拼,总让人心里七上八下,总量上我们紧咬不放,人均却拉开一大截,这到底是什么信号?一位MIT教授直戳痛点,说中国人均收入才美国的八分之一,还提醒别被外头甜言蜜语迷了眼。这话听着扎心,却像一盆凉水,浇醒了多少浮躁念头。差距摆在那儿,挑战从何而来? 黄亚生教授是麻省理工的经济学专家,长年研究中国发展,2025年3月在联合早报的专访里,直截了当抛出数据:2023年中国人均GDP大约1.27万美元,美国15.3万美元,我们只占人家的8.3%。再看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中国5500美元,美国6.5万美元,差距更明显。这不是空谈,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实打实的数字。黄教授点明,这反映出两国发展阶段的差异,美国工业化早起步,技术积累深厚,我们改革开放才四十来年,从贫困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量已达美国77%,这成就来之不易。可人均指标提醒我们,人口基数大,平均下来还有不小距离。别急着辩解,这差距不是天堑,而是我们追赶的坐标。 黄教授的话不光是数据堆砌,他还敲打大家,别让数字生出两种极端情绪,一头是自卑,觉得追不上;一头是自大,忽略短板。现实中,有些自媒体爱喊“中国超美指日可待”,却挑着说总量,避开美国在高端芯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上的硬实力。拿芯片来说,美国企业主导设计和制造,我们应用端快,但核心设备还得靠进口。这不是打击,而是清醒剂。黄教授强调,承认差距才是自信起点,美国领先百年,我们起步晚,但后劲足。想想看,总量追近了,人均拉开,这说明我们得把蛋糕做大,还得切得均匀,让老百姓多沾光。 外头舆论场更得警惕,黄教授直指那些“捧杀”把戏。啥叫捧杀?就是表面夸你,骨子里挖坑。像《经济学人》夸中国新能源车“碾压西方”,高盛报告预测2035年中国成最大经济体,马斯克公开说中国经济能超美两三倍。这些听起来提气,可黄教授剖析,三招接踵而来。第一招,夸我们应用创新牛,却弱化基础科研弱项,比如光刻机依赖ASML。第二招,推我们多担气候减排责任,尽管我们人均排放低,还在发展中。第三招,鼓动金融早开放,重蹈日本80年代泡沫旧辙。当西方说“中国已是发达国家”,往往接着要取消发展中国家优惠。这套路老辣,黄教授提醒,清醒认识才能避坑。我们不是没实力,而是阶段不同,别被标签忽悠了。 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直面。黄教授建议,追GDP别光看数字,得看“含金量”。美国苹果2023年净利润近1000亿美元,顶中国腾讯、阿里、字节三家总和的1.8倍;强生制药研发投146亿美元,超中国A股医药板块整体。这提示我们,硬科技是命根子。没有它,高增长就如无钢筋大楼,经不起考验。 中国居民消费占GDP38%,美国68%,医疗教育支出还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发展成果得落到老百姓兜里,超美才有意义。黄教授比喻,中美竞争像马拉松,不是拳击对决。日本80年代GDP达美国60%,膨胀过头,陷“失落三十年”;德国咬牙升级制造业70年,成欧洲经济锚。这些历史镜子,照出我们的路:稳扎稳打,创新驱动。 我们的底气在哪儿?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飞跃,高铁里程世界第一,5G基站全球最多,这些拉动内需、惠民生。黄教授的观点也引争议,有人说“唯数据论”忽略成就,有人赞“直面方努力”。但核心一脉:爱国是行动,不是口号。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扩大开放,强化科技自立,正好对上黄教授的劝告。 展望前行,坚持高质量发展是王道。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卡脖子技术;完善民生保障,让消费更旺;深化改革,激发民营活力。这些步子踏实,差距会一步步缩小。

								
dfm
美国人均15.3万美元,是黄叫兽发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