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便衣公安高俊峰买烟时,发现烟铺的老板坐姿端正,看报纸时,双手还举到胸口,感觉不对劲,认为这人有问题。 这天,便衣公安高俊峰下意识摸了摸口袋,发现烟盒已空了,便顺着街边的商铺望去,随即转向了一家小店。 彼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地仍潜伏着不少国民党残余特务与反革命分子,高俊峰所在的公安队伍正全力开展社会面排查工作,他本人因曾在部队从事侦察工作,对异常行为的敏感度远超常人。走进烟铺时,他本只是寻常买烟,目光却不自觉被老板的姿态吸引——普通商贩多是随意倚坐,而这人脊背挺直如标枪,即便低头看报,双手也保持着抬至胸口的规整姿势,这动作绝非普通百姓所有,更像是长期接受军事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高俊峰不动声色地掏出钱,开口问起烟价,眼角余光却在打量店铺环境。烟铺不大,货架上的商品摆放整齐,但角落处的一个木盒边缘沾着些许暗红色痕迹,虽被擦拭过却仍有残留,且货架后墙壁的缝隙里,隐约露出一截与当时民用电线不符的细铜线。这些细节让他心头的疑虑更甚,因此前排查特务时曾掌握线索,部分潜伏分子会以商铺为掩护,用特殊线路传递情报,而暗红色痕迹极可能是某种化学药剂残留。 他故意放慢掏钱的速度,与老板闲聊起近期的街面新闻,老板回应时言辞谨慎,眼神却频繁瞟向门外,似乎在留意有无异常动静。当高俊峰提及“最近公安在抓漏网的旧部人员”时,老板端着报纸的手微微一颤,报纸边缘被指尖捏得发皱,虽迅速恢复镇定,却没能逃过高俊峰的观察。这些细微的情绪波动,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判断:此人不仅有过特殊经历,且对公安工作高度敏感,绝非普通商户。 买完烟离开后,高俊峰并未走远,而是在街角隐蔽处观察。约半小时后,一名穿着灰色长衫的男子走到烟铺门口,与老板低声交谈几句,老板随即从货架下取出一个布包递给对方,男子接过布包后快速离开。高俊峰立刻尾随男子,同时示意附近的同事对烟铺进行监控,最终在男子前往一处废弃仓库交接时,与同事合力将其抓获,从布包中搜出了加密电报底稿与联络暗号本。 随后,公安人员对烟铺展开突击检查,从墙壁夹层中查获了一台微型发报机,老板见罪行败露,不得不交代身份——他原是国民党保密局潜伏特务,以烟铺为据点负责传递情报。因长期在军队服役养成的行为习惯难以改变,最终被高俊峰从看似寻常的坐姿与动作中发现破绽。这场看似偶然的发现,实则是公安干警凭借职业敏锐性与细致观察,成功破获的一起潜伏特务案。 从部队侦察兵到便衣公安,高俊峰将战场练就的观察力运用到新中国的治安保卫工作中,而这起案件也成为建国初期公安队伍打击潜伏特务的典型案例。它印证了一个道理:任何伪装都难以完全掩盖本质,那些融入日常的细节,往往会成为暴露身份的关键,而正是无数像高俊峰这样的干警,以极致的细致与警惕,筑牢了新中国初期的安全防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