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玉米晒得,路都快成粮仓了!”最近,网上一段“公路晒粮遇大堵车,玉米被压扁”的视频火了。画面里,金黄的玉米铺满整条公路,过往车辆排成长龙,车轮碾过玉米的“咔嚓”声混着司机们的抱怨,场面一度混乱。这事儿看着像段子,背后却藏着农民的无奈和公路安全的隐患。 要说为啥要在公路上晒粮,还得从秋收说起。现在正是玉米、大豆这些秋粮收获的节骨眼儿,可不少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晒粮场,村民们只能把粮食摊在村道、省道甚至国道上。有的地方,玉米能铺出几百米远,活像给公路“镀了层金”。可问题是,公路不是晒谷场——车辆一过,玉米被压得稀碎,粮食损失不说,司机们也得提心吊胆:车轮打滑、视线受阻,稍不留神就可能出事故。去年河南就有辆货车为躲晒粮的老人,急转方向撞上了护栏,车毁人伤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农民为啥明知危险还要晒?说到底还是“场地不够用”。现在农村种地的人少了,但地没少种,秋收时粮食集中上市,晾晒成了大难题。有村民算过账:一亩地玉米能收两千斤,晒干得三天,可村里就两个小广场,根本不够用。更扎心的是,有些地方连村道都被占得满满当当,老人孩子还得在粮堆里穿行,看着就让人揪心。 不过,占路晒粮可不是“法外之地”。《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明文规定,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违者可能被罚款,造成事故的还得担责。去年山东就有农户因占路晒粮被判赔偿车辆损失,钱没赚到,反倒贴了笔冤枉钱。可农民也有苦衷:“不晒在公路上,粮食发霉了谁负责?”确实,连阴雨天里,玉米堆在家里三天就能长毛,收购价直接跌一半,这损失对种地的人来说,可是要命的事。 其实,解决晒粮难题,光靠“堵”不行,还得“疏”。有些地方已经做出了好榜样:比如威海双寺夼村,村里合作社买了大型烘干机,秋收时直接把玉米拉过去,两小时就能烘干,既省了晒粮的地儿,又避免了霉变。再比如河南部分乡镇,把村小学的操场、文化广场腾出来当临时晒场,还安排专人看管,既安全又方便。更暖心的是,有些地方的党员干部主动帮村民抢收抢晒,把粮食摊在自己单位的大院里,晒干了再帮着装袋——这才是真正的“为民解忧”。 说到底,公路晒粮是场“两难”:农民要保收成,司机要保安全。但再难,也不能把风险转嫁给路人。与其等到出了事再追责,不如提前想好办法。您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晒粮难题?或者您知道哪些解决晒粮的好点子?评论区聊聊吧,咱们一起给农民朋友出出主意,也让公路真正成为安全路! (事件来源:潇湘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