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2025 年秋,食品安全论坛现场,86 岁的陈君石院士手持再生塑料瓶。 “经实验验证,它完全能安全用于食品包装,中国暂不批准是为更谨慎。” 台下掌声雷动,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仍保持着科研人的严谨与坦诚。 如今他除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职务,还在高校带研究生。 毕生深耕食品安全领域,他的每一项成就都与国人餐桌安全紧密相关。 时间拉回 1968 年,陈君石刚投身克山病研究,这是当时的疑难病症。 他带队深入病区,蹲守农户家记录饮食,反复检测当地水土样本。 发现硒元素缺乏是致病关键,提出补充硒元素的防治方案。 这一成果不仅降低了克山病发病率,还拿下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奖。 这是中国学者在该领域首次获国际大奖,为后续科研奠定基础。 1983 年,陈君石牵头开展中国第一次总膳食研究,难度远超预期。 他组织团队在全国选 20 个地区,收集 480 种常见食物做检测。 详细分析不同人群的膳食结构与污染物摄入情况,耗时三年完成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评价:“这是发展中国家总膳食研究的典范。” 该研究为中国制定食品卫生标准提供了第一手本土数据。 2005 年,陈君石当选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打破欧美垄断。 此前该职位长期由西方国家学者担任,中国话语权薄弱。 他任职期间,推动将中国传统食品工艺纳入国际标准制定考量。 让酱油、醋等中国特色食品的添加剂使用标准,在国际上获认可。 这一突破,使中国在国际食品标准领域拥有了平等对话的底气。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陈君石连夜提交风险评估报告。 他带领团队 72 小时不间断实验,确定三聚氰胺的安全摄入量。 数据为政府制定应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恐慌扩大。 2009 年《食品安全法》出台,他推动写入 “风险评估” 条款。 这一法律变革,让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从 “事后追责” 转向 “事前预防”。 2011 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陈君石任总顾问。 他主导构建 “风险评估 — 风险管理 — 风险交流” 三位一体体系。 2017 年欧洲下调味精安全标准,国内民众陷入 “味精有毒” 恐慌。 他带队做动物实验,还去餐馆调研中国人味精实际摄入量。 用数据证明 “正常食用味精安全”,报告被欧洲采纳,平息争议。 2020 年,针对镉大米问题,陈君石团队发布专项评估报告。 考虑到中国人日均大米摄入量是西方人的 3 倍,且其他食物也含镉。 建议将大米镉含量标准定为每公斤 0.2 毫克,比日本标准严一倍。 该标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最大程度保障公众健康。 如今市场上镉超标大米检出率已从 10% 降至 1% 以下。 即便科研成果丰硕,陈君石仍忧心大众的食品安全认知偏差。 2022 年他开通短视频账号,用通俗语言科普食品添加剂知识。 “卤水点豆腐,卤水有毒但少量用安全,食品添加剂同理。” 针对 “预制菜不安全” 的谣言,他带团队去企业拍摄生产过程。 用镜头展示预制菜的检测流程,累计播放量超 5 亿次。 2025 年,86 岁的陈君石仍保持着高强度工作节奏。 每周去评估中心上班 3 天,还会抽时间去高校给学生上课。 他的办公桌上,放着最新的食品污染物检测报告和待批改的论文。 近期他正推动 “再生塑料食品包装安全标准” 的预研工作。 希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环保与食品安全找到平衡点。 这位院士的一生,都在为国人 “吃得放心” 而奔走。 从攻克克山病到推动国际标准,从构建监管体系到科普辟谣。 每一项成就背后,都是他对科学的坚守和对民众的责任。 如今他虽年事已高,却仍未停下脚步,继续在科研一线发光发热。 他常说:“食品安全没有终点,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这份执着,正是中国食品安全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信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保障食品安全就像打仗,首先要认清“主要敌人”——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