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能源部长突然宣布 10月27日,美国能源部长赖特对外宣布:未来5年,美国天然气出口要翻番,要是需求够大,未来5-10年可能再翻番。同时,美国还希望8到15年内实现核聚变发电。 赖特的底气来自美国低廉的天然气成本。2024年,亨利港天然气均价仅2.2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创历史新低。供应端确实充足,但出口翻番的关键在于欧洲买家——2024年欧盟LNG进口中美国占45.3%。不过,欧洲早已对高价美国天然气不满:2025年一季度,美国LNG单价是俄罗斯管道气的两倍以上。 卡塔尔正疯狂扩产,计划到2030年将产能提升至1.42亿吨,抢占全球40%的新增供应。低成本竞争者入场,美国的价格优势可能迅速蒸发。而国内民众也得为此买单——2025年10月美国天然气期货已涨至3.03美元,出口激增或加剧价格波动,重现2024年寒潮期间气价飙至13.49美元的危机。 赖特将核聚变商业化期限压缩到8-15年,但现实技术进展远未如此乐观。美国能源部路线图目标在2030年代中期并网发电,但明确“资金取决于国会拨款”。 私营企业如CFS公司虽推进高温超导磁体,但最快也仅计划在2030年代初建示范堆,发电仍需等到2040年左右。 日本Helical Fusion近期宣布突破高温超导磁体技术,而中国已规划1500亿元聚变投资,计划2035年建成工程实验堆。 赖特的双线战略暴露了美国能源政策的撕裂: 1. 短期扩张天然气需新建大量出口设施,锁定未来数十年的化石能源依赖; 2. 长期押注核聚变却面临技术瓶颈——如等离子体稳定控制、耐高温材料短缺,且依赖全球合作(如ITER计划中中俄等国的核心部件制造)。 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更像是在能源转型浪潮中的摇摆妥协。 天然气红利期有限,欧洲需求可能随可再生能源普及萎缩,卡塔尔低价气更是潜在威胁;中国已组建38家单位参与的创新联合体,美国单打独斗难以突破技术壁垒。 与其夸口画饼,不如踏实攻克技术。毕竟,市场不会为口号买单,只会为可行方案投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