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联储宣布 10月28日,财联社就扔出个重磅消息——据CME“美联储观察”的数据,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直接飙到97.3%,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才2.7%,跟大海捞针似的;就连12月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都有95.3%,这事儿基本就是板上钉钉了。 咱别觉得美联储这是随便“放水”,其实背后全是精打细算的权衡。之前美国就业数据就有点拉胯,新增非农就业人数比疫情前差了一大截,劳动力市场冷得明显,美联储怕经济真往沟里滑;虽说通胀还有点反复,但整体没到失控的地步,所以才敢踩这个“宽松油门”,这可不是拍脑袋的决定,全是盯着数据下的判断。 市场这会儿已经提前开香槟庆祝了。股市蹭蹭往上涨,好像降息就是万能灵药。但咱们得冷静想想,美联储这么急吼吼地转向,是不是闻到什么不好的味道了?经济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虚弱。就业市场降温速度超出预期,制造业数据也不好看,消费者开始捂紧钱包。这些信号叠加在一起,美联储的降息更像是个被迫的急救措施,而不是主动的宏观调控。 通胀那头真的控制住了吗?别看整体数据温和,核心服务通胀还在那儿僵着没动。住房成本、医疗费用这些老百姓天天要面对的开支,降价了吗?没有。现在匆忙降息,万一通胀杀个回马枪,美联储岂不是自己打脸?到时候被迫重新加息,市场就得经历更剧烈的过山车。鲍威尔团队这次赌得有点大,简直是在走钢丝。 降息对普通人的影响得掰扯清楚。借钱成本低了,房贷车贷压力会小点,这是好事。但另一边,银行存款利息也跟着缩水,靠利息吃饭的退休老人收入又要减少。更关键的是,这波操作会不会又吹大资产泡沫?富人手握更多廉价资金冲进股市楼市,贫富差距可能越拉越大。普通工薪阶层看着数字上涨的账户,实际购买力真能跟上吗? 全球都在盯着美联储的动作。美元一走弱,其他货币能喘口气,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压力会小一些。但这也意味着全球又进入一轮货币宽松竞赛,各国央行不得不跟着放水。水多了面多的游戏玩久了,整个世界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哪天某个环节崩了,引发的连锁反应谁能扛得住? 美联储这次降息,表面上数据支持,背后全是两难抉择。经济放缓不得不救,通胀隐患又没完全排除。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总让人觉得心里没底。全球经济这台老机器,光靠降息这把螺丝刀能拧紧吗?恐怕需要更全面的工具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