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池里抽烟吐痰,我们吃的到底是什么? 看了辽宁葫芦岛那个酸菜池的视频,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个男的,站在齐膝的酸菜堆里,手里的钢叉不停翻动,嘴上的烟也没停过。最让人反胃的是,他时不时一低头,随口就把痰吐在了身边的酸菜上。这还不是一瞬间的事,整整半分钟,他一边干活,一边抽烟,一边吐痰。 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哪家厂?什么时候的事?”问得好,可到现在也没个准信。我们只知道,这事儿确实发生在葫芦岛,省里和市里的市场监管部门都已经动起来了,领导也到了现场。但具体是哪家企业,视频是何时拍摄的,还在等进一步的答复。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这句老话,现在看来格外刺耳。酸菜池里的烟灰和痰液,显然不是“不干不净”那么简单,这是对食品安全生产底线的直接践踏。我们不禁要问:当时,车间的卫生制度在哪里?日常的监督人员又在哪里? 这绝非孤例。放眼全国,食品生产环节的疏忽大意甚至故意妄为,时有发生: 添加剂乱象:在安徽某地,有企业未取得许可就在非核准场所生产食品,甚至在把子肉中超范围使用诱惑红、苋菜红等着色剂。旌德县一家豆腐店,为了去除豆干的苦涩味,超范围添加了甜蜜素。 以假乱真:淮北市有商家将廉价的鸭肉、鸡肉冒充“风干牦牛肉”、“高原手撕牛肉”,通过网络店铺销售,涉案金额高达百万。 有毒添加:更恶劣的是,蚌埠一家红酒馆为了给卤菜增香,竟然在卤汁中添加了罂粟碱等非食用物质。 这些案例说明,从生产环境、原料到添加剂,食品安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藏污纳垢。葫芦岛酸菜池的一幕,不过是冰山一角。 监管的“牙齿”与信息的“透明”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监管并非没有“牙齿”。根据《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会面临警告、罚款,甚至吊销许可证的严厉处罚。安徽阜阳那家违规使用添加剂的企业,就被没收了产品并罚款31.48万元。如果行为涉嫌犯罪,比如用工业硫磺熏制猪皮丝或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罂粟壳,案件还会被移送给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再严厉的事后处罚,也难完全消除事件对消费者信任的打击。这次酸菜事件后,公众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是哪家厂子?我买过他家的东西吗?”信息透明,是安抚公众恐慌、重建信任的第一步,也是负责任的态度。遮遮掩掩,只会让所有同类产品的生产者一起背负嫌疑。 我们碗里的“酸爽”,不该是这个味道 一碗好的酸菜,它的“酸爽”应该来自时间的发酵和用心的工艺,而不是生产环节的龌龊与不负责任。嘴里的烟灰,池中的痰迹,玷污的不仅是几棵芥菜,更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食品的信任基础。 眼下,我们都在等待葫芦岛市场监管部门更详细的调查结果。希望这不仅是一次个案的处理,更能成为一次对所有食品生产者的警醒: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腌臜”。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多关注这类事件的后续,用监督的目光,推动那道叫做“安全”的防线更加牢固。毕竟,谁也不想在吃饭的时候,心里还得嘀咕:“这东西,干不干净?”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