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不住人才?精英都移民去了欧美,但那些留在中国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

鹏天云光 2025-10-28 01:16:21

中国留不住人才?精英都移民去了欧美,但那些留在中国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却把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而精英人才聚集的欧美国家,却一步步衰落,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靠的是扎根土地的实干劲,而欧美被精英的短视和虚浮拖了后腿,那些留在中国的人看似普通,实则带着一股子能把事干成的韧劲,欧美那些精英反倒陷在了自己的圈子里忘了根本。 就拿北斗导航系统来说,当年起步的时候,没人觉得这群年轻人是什么“顶尖精英”。90年代,王飞雪、雍少为、欧钢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连正经实验室都没有,就在一个仓库里攻关,手里只有一台借来的计算机和4万元经费,要解决北斗的核心难题“快捕精跟”。 他们每天熬二十个小时,饿了泡方便面,困了靠咖啡顶,整整三年才拿出成果,连专家一开始都不敢信这是年轻人搞出来的。 后来搞北斗二号的原子钟,咱们本来想从欧洲引进,结果人家突然封锁技术,20多岁的李春景带着团队硬拼,无数次试验后终于造出了“中国心”。 还有48岁的谢军,当年为了抢太空频段,带着团队在发射场连查7天7夜,卫星应答机出问题,就抱着设备驱车几百公里去修,最后在国际截止时间的前4小时抢回了信号,保住了咱们的“太空领土”。 这群人当年没多少人把他们当“精英”,可就是这样一群人,用26年干成了欧美花几十年才做成的事,现在咱们打网约车、导航、种庄稼都能用北斗,这就是实干的效果。 还有基建,这些年中国的桥、路、高铁越建越多,背后也都是些“不起眼”的实干者。港珠澳大桥建的时候,要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很多技术国外都没先例。 咱们负责工程的工程师团队里,没几个是所谓的“海外精英”,可他们硬事想出了“半刚性沉管”技术,把33节沉管像拼积木一样沉到海底,对接精度能控制在厘米级。 还有高铁,从最早引进技术到现在自己造复兴号,负责研发的团队里有不少是本土培养的工程师,他们天天泡在车间里改图纸、测数据,现在咱们的高铁能跑350公里时速,覆盖大半个中国,这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成果。 这些人可能没移民欧美,也没什么“精英”头衔,可他们盯着一件事干到底,自然能把国家建得越来越好。 反观欧美,表面上聚了不少移民过去的“精英”,可这些人很多时候根本没把心思放在真正的建设上。 就说美国的科技公司,这些年不少印度裔CEO被当成“精英标杆”,可实际干得怎么样?星巴克前CEO纳拉辛汉上任后,公司连续两个季度销售额下滑,还跟工会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只能突然离职。 推特被马斯克接手后,直接炒掉了印度裔前CEO,马斯克还吐槽他“什么都没干”,连印度分公司的团队最后就剩十几个人。 更要命的是,不少印度裔高管上来就搞“拉帮结派”,接管公司后先把老员工裁掉,换成自己的同乡或外包到印度,IBM就有人说,公司会派员工去印度培训继任者,最后把美国的岗位都挪到孟买。 这些人看着是“精英”,可眼里只有短期业绩和自己人的利益,根本不管公司长期发展,更别说帮着国家搞建设了。 欧美真正的建设也跟不上了,就说基建,美国现在有几万座桥梁都到了服役年限,有的桥开车过去都晃悠悠,可他们的“精英”要么忙着在金融市场赚快钱,要么在公司里搞内斗,没人愿意沉下心来修桥铺路。 欧洲也一样,德国的汽车业本来是强项,可这些年在电动化转型上慢得不行,因为那些掌控公司的“精英”怕改革影响短期利润,反而被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抢了市场。 更别说欧美这些年的制造业,很多工厂都搬到了国外,留下的岗位越来越少,普通人找工作都难,就算有再多“精英”,不搞实体经济,国家自然会衰落。 说到底,建设国家靠的是能扎根、肯实干的人,不是光有“精英”名头的人。中国留下的这些人,不管别人怎么看,能盯着卫星、桥梁、高铁这些实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国家自然越来越强。 而欧美那些“精英”很多都陷在了争权夺利、赚快钱的圈子里,没人愿意做长期的建设工作,就算聚再多这样的人,也挡不住衰落的势头。 这不是谁聪明谁笨的问题,是有没有人真的把心思放在建设上的问题。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54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99

用户11xxx99

3
2025-10-28 02:36

从刘邦和朱元璋开国,就能体现:一县之地,可治一国!中国真不缺人才,走再多也无所谓!润出去的不一定是真人才,心怀家国天下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用户10xxx85

用户10xxx85

2
2025-10-28 01:54

不是他们不精英,是太聪明,说直接点就是一群精致利己者

鹏天云光

鹏天云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